筷子夹遍全桌·我们吃了多少细菌

2025年05月02日 22:18 简体 正体   评论»

12年国际视角精选

一双夹遍全桌

我们到底吃进了多少

热闹饭局中的隐形危机

中国人的饭桌上,一顿热气腾腾的家常菜总少不了欢笑与亲情。

爷爷夹菜给孙子,朋友推杯换盏,大家你一筷、我一筷,好不热闹。

但你是否意识到,这双穿梭于盘盘碟碟之间的筷子,除了传递温情,也可能暗藏健康危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约5.9亿人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率高达44.2%

其中,“合餐不公筷”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再次警告:唾液交叉污染正成为全球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从幽门螺杆菌到新冠,餐桌上的一个小习惯,可能就是疾病的传播源头。

分餐制是最好的“防火墙”

欧美:卫生优先的“分餐文化”

在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人一盘菜、使用个人是基本礼仪。

刀叉勺各司其职,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

2022年《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指出:西方国家12岁以下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普遍低于10%

而中国这一数据高达30%-40%

西方国家12岁以下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普遍低于10%

而中国这一数据高达30%-40%

分餐文化与发达的公共卫生系统,共同筑起了消化道疾病防控的坚固屏障。

日韩:半合餐+公筷,实用又高效

在日本和韩国,即使有火锅、烤肉等合餐场景,也几乎人人使用“公筷”“公勺”或专用夹具

日本餐厅普遍设置“取箸”(专门夹菜的筷子);

餐具消毒严格,有的甚至用高温紫外线柜消毒。

日本餐厅普遍设置“取箸”(专门夹菜的筷子);

餐具消毒严格,有的甚至用高温紫外线柜消毒。

2021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日本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仅为25%,远低于中国。

可见,哪怕不是分餐制,只要公筷用得好,传播风险也能显著降低。

中国:合餐是文化,也是隐患

“众人围桌,一起夹菜”是中国传统家庭、婚宴、节庆餐桌上的习惯,更是一种“亲密”的象征。然而,这样的习惯,却让病菌有了可乘之机。

幽门螺杆菌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

与中国每年68万新发病例、50万死亡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

与中国每年68万胃癌新发病例、50万死亡密切相关。

专家直言:“合餐不公筷,是中国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的关键原因。”

不用公筷的代价

1.幽门螺杆菌:胃癌背后的“隐形杀手”

传播方式:通过唾液传播,合餐夹菜是主要通道。

可能引发的疾病:慢性胃炎与胃溃疡(50%-70%的感染者出现胃痛等症状)

胃癌(全球89%的胃癌患者曾感染该菌)

MALT淋巴瘤(一种幽门螺杆菌相关罕见胃部肿瘤)

传播方式:通过唾液传播,合餐夹菜是主要通道。

可能引发的疾病:慢性胃炎与胃溃疡(50%-70%的感染者出现胃痛等症状)

胃癌(全球89%的胃癌患者曾感染该菌)

MALT淋巴瘤(一种幽门螺杆菌相关罕见胃部肿瘤)

慢性胃炎与胃溃疡(50%-70%的感染者出现胃痛等症状)

胃癌(全球89%的胃癌患者曾感染该菌)

MALT淋巴瘤(一种幽门螺杆菌相关罕见胃部肿瘤)

2022年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合餐制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分餐制高出约30%。而推广公筷半年后,某社区感染率下降了22.3%

2.呼吸道疾病:从流感到新冠的“助攻者”

传播机制:唾液中的病毒落在菜肴或餐具上,通过筷子传染他人。

实验数据显示:流感病毒在餐具表面可生存24小时甚至可存活72小时

真实案例:2020年佛山一家庭因聚餐不使用公筷,导致8人感染新冠

传播机制:唾液中的病毒落在菜肴或餐具上,通过筷子传染他人。

实验数据显示:流感病毒在餐具表面可生存24小时,新冠病毒甚至可存活72小时

真实案例:2020年佛山一家庭因聚餐不使用公筷,导致8人感染新冠

2021年《美国感染控制杂志》研究:合餐制下呼吸道病毒传播风险是分餐制的3倍

3.乙肝病毒:并非遥不可及的风险

虽然HBV主要通过血液和母婴传播,但唾液中可能存在微量病毒。

若筷子上有牙龈出血等血液污染,接触口腔破损处,有一定感染可能。

虽然HBV主要通过血液和母婴传播,但唾液中可能存在微量病毒。

若筷子上有牙龈出血等血液污染,接触口腔破损处,有一定感染可能。

2023年世界肝病学会报告指出:10%的家庭内乙肝传播与餐具不洁相关

4.儿童感染:小习惯带来大隐患

大人用自己的筷子喂孩子、共用汤勺、吹凉饭菜……

《中华儿科杂志》2022年研究指出:5岁以下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成年后患胃病和胃癌的风险大幅提升

大人用自己的筷子喂孩子、共用汤勺、吹凉饭菜……

《中华儿科杂志》2022年研究指出:5岁以下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成年后患胃病和胃癌的风险大幅提升

李女士,上海人,2022年因胃痛就医,确诊感染幽门螺杆菌。医生建议全家筛查,丈夫、12岁儿子、70岁母亲皆为阳性。

李女士回忆:“我们家从不讲究公筷。现在儿子年纪还小,想到他将来可能遭遇胃病甚至胃癌,心里真的很痛。”

医生表示,家庭内幽门螺杆菌传播率高达80%,而“一双公筷”,是最简单有效的阻断工具。

公筷,是现代餐桌的健康底线

“餐桌上的唾液交换,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高速公路’。”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报告):“推广公筷与分餐制可将消化道、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降低40%-60%。”

用公筷传递的不只是菜,更是爱与责任

我们使用公筷,并不是为了疏远亲情,而是为了保护亲情。

我们倡导分餐,不是为了生分,而是为了让彼此能健康久长。

下一次夹菜前,别忘了换一双公筷。这是对家人的守护,是对朋友的关心,更是我们对现代文明的温柔回应。

来源:留美学子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