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 每天走路达到这个量,体重会下降,心脏更健康
李阿姨是一位退休教师,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带孙子和在小区散步,最近她发现自己体重增加了不少,尤其是在退休之后活动量少了,腰围却越来越大。
她也尝试过控制饮食,但每次都坚持不了多久,一次在小区散步时,她碰到了老同事王老师,两人一聊才发现王老师看上去比以前还健康了不少。
王老师每天早晨都会坚持走路,一个小时下来大约能走上8000步,李阿姨听了很惊讶,决定从第二天开始,也尝试每天走走看。
一个月后她惊喜地发现,体重不仅减少了两公斤,连血压都稳定了许多。
然而很多像李阿姨一样的人,都容易忽视一个问题,在减肥和保持健康的过程中,最简单、最自然的运动方式——步行,往往被低估了。
走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活动,其实能够为我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好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天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可以有效降低肥胖、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此外,美国心脏协会的数据显示,每天进行适量步行的人体重控制效果更好,体内脂肪和胆固醇水平也更易于管理。
一、每天走路达到这个量,体重会下降,心脏更健康
很多人都觉得运动减肥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去健身房需要办卡、预约、排队,跑步又怕风吹日晒,一想到这些就犯懒。
但有一个简单、有效、没有门槛的运动,那就是走路,每天走路达到一定量,不仅体重能慢慢降下来,心脏也会越来越健康。
每天走6000到8000步或者30到6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就能明显提高身体代谢水平。
因为在这个步数范围内,人体的代谢率会上升,可以帮助消耗更多的卡路里,减少体内脂肪的堆积。
研究发现,每天坚持走路的人群比那些久坐不动的人,体重指数(BMI)更低,尤其是腰腹部脂肪明显减少,体重控制好了,不仅衣服穿着更好看,身体也会轻盈许多。
对很多人来说,慢慢走,不需要多快,但要坚持下去,每天都动一动就会看到体重数字悄悄往下掉。
对于心脏健康来说,走路的好处同样不可忽视,美国心脏协会的研究指出,每天走7500步以上,心脏健康指数明显高于那些活动量不足的人。
步行过程中血液循环会加速,心脏就像一个更有力的泵,能够把氧气和营养送到全身各处。
这种温和的心血管训练,不会像剧烈运动那样让人气喘吁吁,但却足够锻炼心脏肌肉,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降低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走路对心情的帮助也特别大,英国一项研究显示,长期每天走路的人情绪状态比不运动的人更好,因为步行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它能让人感到愉快和放松。
所以每天抽点时间走走不仅仅是对身体的照顾,也是给心理减压的一个好方式,下班之,绕小区走一圈,清晨起来在公园里转一转,哪怕只是走走去买菜的路,都能让自己保持活力。
不少人会觉得每天走路似乎没什么用,认为不痛不痒的运动起不到明显效果,实际上步行虽然不像跑步那样强度大,但它的好处在于持久性和低门槛。
每天动一点,积少成多,时间久了就能看到效果,很多健身专家提到,坚持走路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提高了,意味着即使坐着、睡觉的时候,身体也会更快地消耗热量,长时间坚持下来体重自然会下降,而且减掉的都是那些“顽固”的脂肪。
步行还能促进消化,特别适合饭后稍微走走,有助于食物更快消化,防止积食、胀气等问题。
二、多走路能让人更长寿吗
多走路对长寿确实有帮助,这已经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了,简单来说就是步数越多,寿命越长,步行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运动,更是一种能全面提升身体机能的生活方式。
步行能提升骨骼健康,经常散步的人,骨骼的密度会保持得更好,骨质疏松的风险会降低。
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步行可以加强下肢肌肉和关节的稳定性,减少跌倒和骨折的可能性。
有人会担心,年纪大了,走太多反而容易损伤膝盖,但其实适量的步行不仅不会伤膝盖,反而能够让关节液流动更加顺畅,为软骨提供足够的营养,关键在于控制步行的量,不要过度运动。
步行对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也不容忽视,随着年纪增长,很多人担心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
而步行能够增加大脑中的血流量,为大脑提供更多的氧气和养分,从而帮助保持大脑的活力。
美国神经病学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步行的老年人,认知功能的退化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在一些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中,步行还有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
身体健康了,生活质量自然也会提升,很多中老年人都会有睡眠问题,入睡难、易醒、睡眠浅,规律的步行锻炼可以帮助调整睡眠节律,改善睡眠质量。
研究显示,步行能够让人体的生物钟更为精准,让人晚上更容易入睡,睡眠时间更长,睡得也更沉,这些都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长期坚持步行的人往往免疫系统也更加强健,人体免疫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抵御各种感染和疾病。
步行能够促进淋巴系统的流动,帮助身体清除毒素,提升对抗外来病菌的能力,这意味着步行能够减少感冒、流感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在疫情期间,许多人都感受到了身体免疫力的重要性,多走路、勤锻炼,就是对免疫系统最好的保养。
步行的门槛非常低,哪怕只是从家门口到超市的几百米路程,也能起到一定的锻炼效果。
不需要昂贵的运动装备,也不需要复杂的训练计划,只要迈开腿,就可以随时随地走起来。
对很多上班族来说,可以选择在通勤时走几站地铁,或在午休时绕着公司楼下散步几圈,即使是繁忙的工作日也可以找到时间,让自己动一动。
三、走路时的4个注意事项
走路虽然简单,但要想从中获得最大的健康益处,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掌握好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保护身体,避免运动损伤,让步行真正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1.选择合适的鞋子
步行是很自然的运动,但穿对鞋子很关键,一双舒适、合脚的运动鞋可以有效减少走路时对脚踝、膝盖和腰部的冲击。
鞋底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和支撑力,这样可以缓解脚底和腿部的疲劳,鞋子太硬或者太平,都会让长时间步行变得不舒服,甚至引发脚底疼痛或者关节问题。
一般运动鞋的鞋底要有一定厚度,但不要太重,太重的鞋子会增加腿部的负担。
2.注意姿势和步伐
很多人走路时不太注意自己的姿势,常常低头驼背,长时间下来脊椎和腰部都会受损。
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很重要,头要抬起来,眼睛平视前方,肩膀放松,双臂自然摆动。
这样能让身体更加放松,步伐也会变得稳健,如果走路时总是低着头或者含胸驼背,不仅容易累,还会让脊椎承受不必要的压力,步子不宜太大,过大容易拉伤肌肉,太小则会影响运动效果。
3.控制步行的强度和时间
步行是一种强度比较低的有氧运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节制地走,刚开始进行步行锻炼的人,建议从较短的时间和较慢的速度开始,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步行时间太长,反而可能会导致脚部和腿部的肌肉过度疲劳,甚至产生肌肉酸痛,通常每天30到60分钟的步行是比较合适的时间段,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和状态来调整。
而且步行的速度也不宜过快,尤其是对刚开始锻炼的人来说,应该保持一个能够正常交谈的速度,这样心肺负担不会过重。
4.注意走路环境和安全
选择一个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非常重要,在户外走路时尽量选择平坦的道路,避免在坑洼不平的地方行走,因为这些地方容易绊倒,特别是对老年人而言,更要注意防止摔倒。
如果在晚上或者光线不足的地方步行,最好穿上亮色的衣服或者携带反光条,以便让来往车辆能清楚地看到。
对于在城市中行走的人,要特别注意交通安全,不要边走边看手机,也不要在过马路时分神,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如果选择在室内步行,例如在跑步机上走,也需要注意速度的调节,不要过快,以免不小心滑倒。
四、结语
步行这件事看似简单,却蕴藏着大大的健康秘诀,可能你现在走的每一步都在为未来的健康储蓄。
而且步行不用复杂的装备,也不需要昂贵的健身卡,只要迈开腿,就能随时随地开始。
来源:大咖医生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