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会成功就对了(7) –教育避坑指南
作者:QiC

2.2注意力经济和成瘾设计
你可能会对电子设备成瘾不以为然,觉得这玩意又不是毒品,说的太夸张了吧?但事实却远超你的想象。为了追朔这个问题,我们的故事必须从30年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讲起。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图形界面的年代。计算机的任务仅仅是单纯的为了生产力而设定的。在那个年代,软硬件都不便宜,除了少数Geek,鲜有人会投资计算机产品作为娱乐的主要形式。如果一个软件或服务商要获得利润,那么他们必须提供给客户一个实用的产品,这个产品往往又以能提高客户生产力,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为目的。
这个时候,软件是一种普通的版权商品。购买软件的人身份是客户。客户通过购买这个过程,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请记住这个最初的关系。
后来互联网兴起后,开始有了盗版,同时也有了很多拥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雷锋”做免费软件。对于客户来说,人性本质上的贪婪导致必然的结果就是软件作为商品的价值开始被质疑。事实上,这种质疑仅仅是无数个体贪婪的理由,包括我作为使用者在内也难逃这种趋势。按照古书《了凡四训》中的说法,这是典型的“非善”。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可以作为参考。
鲁国的法例规定,如果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奖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很富有,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作呢?现在鲁国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无形中创下了恶例,使大家都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一件丢脸的事,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好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这里不得不提到这种思考的智慧之处。当初那些推崇免费软件的人,以Linux创始人Linus Benedict Torvalds为典型。他们觉得自己让软件公开共享,不收分文是一个义举。这种行为当然契合了人之贪婪,当然会得到众人追捧,奉为英雄。但事实上这不但不是一种善事,反而是罪恶的。这其实就是共产主义思想打土豪分田地的一个翻版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整个过程并不血腥,所以没人在乎整个百花齐放的软件市场的整体消亡。而这种趋势直接就导致到整个大众软件行业性质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是因为小厂商的死亡,最后大高科开始垄断一切。但这个变化多数人都看得到。而另一个变化是商业性质的变化,而这个比前者对消费者的伤害大的多,却没人意识到。
很显然,面向大众的软件如果有无数雷锋出来制作免费替代,又或者有无数‘义士’为了虚荣心出来做盗版,那么这块领域的利润就会消失。这时候,商家就会被迫顺应人性,通过改变行业性质去生存。
改变的一开始是软件从商品变为服务,这样利用服务器可以方便的阻击盗版。这时候,购买关系变成了租用关系。客户从永久拥有软件的版权,变为了零时拥有使用权。客户因为自身的贪婪开始失去一部分自由。(题外话,这让我不得不想起现在发生的事情。一些人喜欢无现金社会,共享经济,智能城市这类东西。实际上就是拿自由换便利。最后Own nothing but happy?)
但这只是个过度。很快类似周鸿祎这种人发现,我只要占领客户端,就可以把产品变为一个广告平台,于是开始不择手段的,以免费为名义病毒式发展。不得不说,免费这个东西的力量是很大的,不懂电脑的国内大众PC一时间个个都装了360。再后来,又有人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个概念,到这里,一切的性质都变了。
所谓注意力经济就是说,建立一个软件或平台,与其对客户提供价值并向客户收费,不如作为广告或者中间平台向商家收费。此时,原来大众客户的身份就不再是客户,而是资源(人矿)。而商家,多数时候指广告商,成为客户。平台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发展人矿资源,并开采注意力作为商品,卖给真正的客户,也就是商家。这段话比较拗口,但这是最核心的概念,让我用一个表加以总结:

所以本质上当你免费使用类似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网络小说….一系列服务的时候,只要你没付钱那么你在大高科眼中的角色就不是人而是资源。因为资源多少和收益挂钩,所以大高科必定会设法增加资源量,也就是用户数目x在线时间,所以注意力这个词放在这里非常贴切。基本上来说越多的人花越多的时间在这些平台上,那么这背后的大高科利润就越丰厚。
当你是客户或者租客的时候,所有软件设计的目标是为你提供价值。你花了钱,所以什么才是对你最好的长远价值是你决定和选择的。在这个经济关系的驱动下,整个行业的远期发展是符合大众利益的。而当你是人矿的时候,所有软件设计的目标变为为商家提供更多的广告价值。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吸引你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些平台上。所以从短期讲,他们会讲究“用户体验”。表面上看是对你好,但只是为了吸引你使用而已。而从长期看对你是否有伤害,或对你是否有长期的利益,这并不是他们考虑的对象,因为你不付钱嘛。就这一点看,我完全赞成Elon Musk的X会员收费计划尝试。
实际上“用户体验”四个字,更确切的说法就是如何让你上瘾。再加之目前政府的纵容,精神毒品是一个立法空白领域,在利益驱使下,电子产品的成瘾性就成了这种经济模式极端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果你了解这个行业,你就会知道为了增加“用户粘性”(成瘾的另一个说法),他们不惜动用了大量专业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并体现在设计上。甚至不排除动用了Mk-Ultra的研究成果。你看到的微信也好,Facebook也好,在线游戏也好,里面的一切细节,交互模式,功能设定…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服务于这一经济目标的。大高科不是傻子,他们不会承认也不会让你察觉以上的设计,所以这些设计会让你沉溺其中却不自知为何,以至于当我告诉你这一切都是阴谋的时候,你为觉得我太夸张了。
试问一下有几个成年人能拍着胸脯说没有网瘾?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成年后出现的,所以多少我们有一点自知和抵抗。但如果一个人从3岁开始使用电子产品,在其大脑塑造最重要的儿童阶段开始成瘾的话,会对其余生有什么影响呢?如果用“魂都丢了”去形容,是夸张吗?更可怕的是,如果他们成瘾的内容本身就是伤害性的内容呢?下一章我们将走马观花的看看有哪些青少年中“流行”的坑是来自于电子设备的。
🔥法国犹太老板:神告诉我们,只有一位中国人能救人类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探寻中华复兴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未完待续】来源:西行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