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半主食 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地中海饮食、得舒饮食……尽管健康饮食有不少模式可参考,但它们多源于国外人群的相关研究,与国人的食物选择、烹饪方式不够契合。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总结出一套可降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本土饮食模式,让国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科学护心。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新研究,教你利用饮食护好心脏。
护心饮食,让身心都在变好
新研究纳入了100名35~45岁血脂异常参与者,平均分为“护心饮食”干预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一周7天惯常饮食;干预组工作日的早、午餐惯常饮食,晚餐按“护心饮食”查漏补缺,周末全天遵守“护心饮食”模式。 试验进行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显著降低了17%,舒张压下降3.92毫米汞柱,总胆固醇下降0.29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下降0.28毫摩尔/升;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也下降0.19微摩尔/升。
上述研究中提到的“护心饮食”,到底怎么吃?
谷物每日需摄入200~300克,其中的90~150克要留给全谷物,以及30~40克豆类、200~350克水果。
此外,每日要摄入300~500克乳制品、10~20克坚果,日常烹饪还需少油少盐,食用油15~25克即可,盐少于5克。 专家建议做到这4种改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生陆浩告诉记者,上述研究证明了“护心饮食”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大致原则。 总的来说,可通过“一换、二增、三减少,还有四个加分项”来调整每日饮食。 一换 ●把一半精米白面换成全谷物、淀粉类蔬菜。 燕麦、糙米等全谷物,土豆、芋头等块茎类蔬菜作为主食的一部分,不仅是重要的能量来源,其中的膳食纤维、植物蛋白质,还可延缓餐后血糖升高,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二多 ●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多吃蔬菜。 鱼肉、禽肉、瘦畜肉等均属于优质动物蛋白,可为人体提供必需氨基酸,降低了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有助调节心血管的各项指标、降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 同时,“护心饮食”鼓励非肾病患者适量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改善血管弹性。
对于蔬菜,《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日摄入300~500克,“护心饮食”在这一基础上增加了50克,尤其是菠菜、油菜等深色蔬菜,以及西蓝花、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
相对来说,它们含有更丰富的叶酸、维生素C、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助抑制血管炎症,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三减少 ●少油,少盐,少红肉。 每人每日摄入食用油最好不超过4个啤酒盖的量、食用盐不超过1个啤酒盖。 大家每日做饭前不妨先将全家人的用油、用盐量分出来,这一天只用取出的量,以免吃超了,也可将炒菜改为蒸菜、煮菜,把盐换成低钠盐。
而加工肉制品含有大量添加剂,钠含量也不低。摄入过多红肉或加工肉,可能就把从食用油、食盐上控下来的油盐量给吃回去了。 四个加分项 ●坚果、水果、鸡蛋做加餐,平时记得换油吃。 在上述健康饮食的基础上,如果每日记得吃点坚果、水果、鸡蛋,饮食质量会更高,可以将这类食物加入早餐或当作两餐之间的加餐,既能缓解饥饿感,又能避免摄入过多正餐。 还需提醒的是,鸡蛋是优质的动物蛋白,蛋黄虽含有胆固醇,但适量摄入(每周3~5个)不会显著影响血脂,且其中的卵磷脂可促进胆固醇代谢,降低血管壁脂质沉积,达到调控血脂的目的。
朱毅表示,猪油曾是国人摄入油脂的重要来源,虽然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但稳定性强(不易氧化)、口味佳,适合做糕点、高温烹饪等。 日常烹饪中,更建议常换油吃或按用途吃,比如凉拌、低温烹饪选择初榨橄榄油、牛油果油,炝锅或爆炒时选猪油,控制好整体的摄入量即可。 |
来源:欧华综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