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半主食 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儘管健康飲食有不少模式可參考,但它們多源於國外人群的相關研究,與國人的食物選擇、烹飪方式不夠契合。
近日,天津醫科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總結出一套可降低心血管代謝風險的本土飲食模式,讓國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時科學護心。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解讀新研究,教你利用飲食護好心臟。
護心飲食,讓身心都在變好
新研究納入了100名35~45歲血脂異常參與者,平均分為「護心飲食」干預組和對照組。 對照組一周7天慣常飲食;干預組工作日的早、午餐慣常飲食,晚餐按「護心飲食」查漏補缺,周末全天遵守「護心飲食」模式。 試驗進行12周後,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的心血管代謝風險評分顯著降低了17%,舒張壓下降3.92毫米汞柱,總膽固醇下降0.29毫摩爾/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下降0.28毫摩爾/升;同型半胱氨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子)也下降0.19微摩爾/升。
上述研究中提到的「護心飲食」,到底怎麼吃?
穀物每日需攝入200~300克,其中的90~150克要留給全穀物,以及30~40克豆類、200~350克水果。
此外,每日要攝入300~500克乳製品、10~20克堅果,日常烹飪還需少油少鹽,食用油15~25克即可,鹽少於5克。 專家建議做到這4種改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生陸浩告訴記者,上述研究證明了「護心飲食」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大致原則。 總的來說,可通過「一換、二增、三減少,還有四個加分項」來調整每日飲食。 一換 ●把一半精米白面換成全穀物、澱粉類蔬菜。 燕麥、糙米等全穀物,土豆、芋頭等塊莖類蔬菜作為主食的一部分,不僅是重要的能量來源,其中的膳食纖維、植物蛋白質,還可延緩餐後血糖升高,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二多 ●多吃大豆及其製品,多吃蔬菜。 魚肉、禽肉、瘦畜肉等均屬於優質動物蛋白,可為人體提供必需氨基酸,降低了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有助調節心血管的各項指標、降低心血管病發生風險。 同時,「護心飲食」鼓勵非腎病患者適量多吃大豆及其製品,大豆中的大豆異黃酮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改善血管彈性。
對於蔬菜,《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日攝入300~500克,「護心飲食」在這一基礎上增加了50克,尤其是菠菜、油菜等深色蔬菜,以及西藍花、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
相對來說,它們含有更豐富的葉酸、維生素C、多酚類抗氧化物質,有助抑制血管炎症,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三減少 ●少油,少鹽,少紅肉。 每人每日攝入食用油最好不超過4個啤酒蓋的量、食用鹽不超過1個啤酒蓋。 大家每日做飯前不妨先將全家人的用油、用鹽量分出來,這一天只用取出的量,以免吃超了,也可將炒菜改為蒸菜、煮菜,把鹽換成低鈉鹽。
而加工肉製品含有大量添加劑,鈉含量也不低。攝入過多紅肉或加工肉,可能就把從食用油、食鹽上控下來的油鹽量給吃回去了。 四個加分項 ●堅果、水果、雞蛋做加餐,平時記得換油吃。 在上述健康飲食的基礎上,如果每日記得吃點堅果、水果、雞蛋,飲食質量會更高,可以將這類食物加入早餐或當作兩餐之間的加餐,既能緩解飢餓感,又能避免攝入過多正餐。 還需提醒的是,雞蛋是優質的動物蛋白,蛋黃雖含有膽固醇,但適量攝入(每周3~5個)不會顯著影響血脂,且其中的卵磷脂可促進膽固醇代謝,降低血管壁脂質沉積,達到調控血脂的目的。
朱毅表示,豬油曾是國人攝入油脂的重要來源,雖然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高,但穩定性強(不易氧化)、口味佳,適合做糕點、高溫烹飪等。 日常烹飪中,更建議常換油吃或按用途吃,比如涼拌、低溫烹飪選擇初榨橄欖油、牛油果油,熗鍋或爆炒時選豬油,控制好整體的攝入量即可。 |
來源:歐華綜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