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肝癌患者中,中國人佔一半!4個壞習慣害人不淺,得趕緊改

2021年01月19日 6:54 簡體 正體   評論»

「我年年都有複查的,都沒有什麼問題,今年因為疫情沒去醫院,怎麼一下就查出癌症來了?」王女士癱坐在椅子上,不敢相信手中的檢查報告。

王女士今年32歲,患有乙肝近10年,每年都會定期檢查2次,之前的各項指標都沒有問題,而今年因為疫情和工作忙,想著自己之前複查都沒問題,王女士抱著僥倖心理,沒到醫院檢查。結果上周因為進醫院,一查就查出肝上有腫塊,直徑有5cm大,王女士被確診晚期。

「這一年來的確忙得日夜不分,經常通宵熬夜,飯也沒好好吃,可能這就是自食其果吧……」王女士欲哭無淚。

對此,醫生提醒,王女士的肝癌與慢性乙肝、作息不規律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是乙肝發展成肝癌的「催化劑」。

80%以上肝癌與乙肝關係密切

肝癌並不是什麼「友好」的癌症,它的發病率排在全球腫瘤中的第六位,死亡率達到第三位。而我國是全球「著名」的肝癌大國,佔全世界的55%。

是什麼導致我國肝癌佔據了全身數據的一大半呢?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沈琳教授介紹:與其他癌症相比,肝癌有明確的病因——,在我國,肝癌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乙肝。

沈琳教授表示,肝癌的發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肝臟反覆損傷、反覆修復的過程中逐步發展。當病毒感染,或發生脂肪型肝炎,正常的肝細胞就會遭受到破壞,而肝臟在進行自我修復的過程中,很可能會產生基因突變,增加發生肝癌發生的概率。

早期肝癌,癥狀不明顯,重視檢查

肝癌殺傷力極高,但也具有隱匿性,早期癥狀多不明顯,在腫瘤逐漸侵佔過程中,可能才會出現肝區疼痛、黃疸等異常,因此也容易被忽略,從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肝癌發展期間可能出現的不適

由於早期癥狀不明顯,多數患者是在體檢中發現自己罹患肝癌,而一旦身體有明顯表現,大多已處於肝癌中晚期。

中晚期肝癌主要表現為消化道癥狀和全身癥狀,比如乏力、消瘦、腹脹、大便習慣改變等等,還有少部分患者伴有眼睛發黃,或者突然出現右上腹劇痛、腹水等。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沒有肝癌

不少表示,自己的常規體檢中,肝功能一欄顯示正常,怎麼會招惹上肝癌呢?

肝功能檢測主要包括膽紅素水平、白蛋白水平、肝臟凝血功能是否存在異常,但並不能反映出有無病毒感染,肝臟形態如何、有無增大等表現。肝功能檢測是有局限性的,要判斷肝臟進一步的問題,還需要補充例如乙肝兩對半、肝組織活檢等檢測。

因此,肝功能並不是衡量是否患有肝癌的標準。

如何才能最準確排查肝癌?

常規的體檢和自查都無法確診肝癌,想要判斷肝癌,需要依據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化驗及影像學檢查來綜合判斷。

目前來講,甲胎蛋白(AFP)的檢測、超聲檢查、CT、PET-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都是較為成熟的肝癌篩查手段。若是發現肝區有明顯不適,可以選擇以上方法進行排查。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肝癌「助推器」

乙肝雖是我國的主要致癌因素,但其實不良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一樣會造成對肝臟嚴重的損害。

酗酒

肝臟是人體的分解「工廠」,酒精中的乙醛通過肝臟分解成各種物質。飲酒對於肝癌的發生有顯著而獨立的作用,並呈顯著的劑量效應關係。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都是過量飲酒導致。

熬夜

長時間的熬夜,對身體傷害是加倍的。晚間是肝臟排毒時間,在這個時間段人若不處於休眠階段,會引起肝臟血流不足,無法達到修復所需要的能量。肝細胞難以修復就會進入惡性循環。

飲食不規律

三餐不定時、喜愛「重口味」食物,不僅會影響腸胃,同樣也會影響肝臟。尤其是食用發霉變質的食物,其中的黃曲霉素與肝癌「親密」,長期攝入會增加患癌風險。

慢性疾病不及時治療

臨床研究發現、食管靜脈曲張、、肥胖症、脂肪肝等慢性疾病可直接引起患肝癌的可能。不要以為慢性疾病,就用「拖延」治療,慢性疾病的不良預後只會導致加快重症的進程。

如何預防肝癌?

肝癌的發展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一般需要10-20年左右。這個期間我們擁有足夠的時間去更正行為,預防疾病的發生。

不熬夜

充足的睡眠是最好的身體修復術。尤其是患有慢性肝病或肝癌的患者,每日睡眠時間應7-8小時,長期睡眠不足會給機體造成損害,包括思考能力減退、警覺力和判斷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

多運動

適量的有氧運動運動能增強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促進新陳代謝,減輕肝臟的代謝、排毒負擔。

定期檢查

對於肝癌高發人群,如患者、病毒攜帶者以及長期飲酒的患者,應定期進行癌症排查,患有慢性肝病者,積極配合複查,穩定疾病,而不是採取放任發展的原則。

以目前的醫療手段來看,肝癌的預後並不理想。不要在觸發了肝癌才來後悔當初自己的「任意妄為」,任何癌症的發生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種因得果」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