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先健脾,教你三招,健脾排毒,濕氣重的人不妨試一試
濕邪,是六邪之一,萬病之源!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並且,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尤其是秋冬,一定要注意祛濕。
一旦入冬前,沒有將體內的濕氣排出,濕氣和寒氣勾在一起,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嚴重危害健康。
中醫上,也有「濕氣,是萬病之源」之說。
三件事是濕氣「加速器」,最好一個也別做
1、嗜酒如命
中醫認為,「酒助濕邪」,酒精,是加重人體「濕毒」的關鍵因素,酒精很容易引起濕氣。
2、重口味飲食
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的重口味飲食,不易消化,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不利於脾胃健康,進而導致內濕重。
3、缺乏運動
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會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
所以,運動少,也是導致濕氣堆積的原因之一。
祛濕,先健脾
為啥,這樣說?
因為,濕氣,分為二種,外濕和內濕。
外濕,很好理解,就是外部環境,所導致的濕氣,如雨天淋雨、濕發入睡等等,這一點,注意改變習慣,可以很好的避免濕邪入體。
內濕,則是由於人體脾胃虛弱,對食物不能很好消化吸收,導致堆積在體內生成濕氣。
中醫說,脾虛生濕氣,而濕氣重又會加重脾虛,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想要祛濕,一定要先健脾。
教你三招,健脾排毒,濕氣重的人不妨試一試!
第一招:茶療,健脾又祛濕
調脾是個慢功夫,而調脾又祛濕,可以選擇喝點茶飲,簡單方便,一舉兩得
木丹陳皮茶,健脾利濕,排毒素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木丹0.3g
輔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荷葉0.1g、陳皮0.1g、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桔梗0.1g、人蔘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凈烘乾,然後取相應克重,做成茶包,每次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以上24味食材,基本都是具有藥用價值的,其藥理作用分為兩種:一種是利水祛濕的、一種是健脾養脾的。
綜合起來,既能快速祛濕,又能調養脾臟,雖然複雜些,但作用強勁。
其中,木丹,俗稱梔子,可清利下焦,也祛濕排毒,平時經常用它泡水喝能預防濕熱黃疸發生,另外,還能有效祛除人體內的濕毒,能預防濕疹和腳氣。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陳皮揮髮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促進胃液分泌,助於消化。
蒲公英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砂仁,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
第二招:食療,健脾胃
健脾,有利於脾運化濕,幫助排除體內濕氣。
食療,是健脾不錯的選擇。
糯米
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
糯米,性溫,味甘,補脾益氣,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
紅薯
俗稱甘薯,性平,味甘,補脾和血、益氣通便。
《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
《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
《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瀉,暖脾胃。」
鯽魚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養胃作用,故脾胃虛弱者宜食。
《唐本草》早有「鯽魚合蒓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記載。
第三招:按摩,健脾
1、雙手疊加,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
2、雙手疊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臍,微微顫動腹部1~3分鐘,頻率為每分鐘120~180次。
3、雙手叩打帶脈,3~5分鐘,即雙手握拳,叩打腰部兩側,以自身耐受為度。
敲帶脈,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濕。
4、點揉足三里穴,生髮胃氣、燥化脾濕,有助延年益壽。
最後,快速祛濕,常按揉「三窩」
1、腘窩,有助於疏通膀胱經,有助於祛濕排毒。
2、腳窩,強健腎臟,生髮陽氣,促進排濕氣,效果顯著。
3、腋窩,能夠祛除火郁毒素,有利於排除體內濕毒。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營養師雪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