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走路鍛煉,恭喜!研究證實:走路能延長老人的壽命
「婆婆,您慢點,小心路上有車!」呼喊的這位,是符代珍的孫媳婦,只見她神色緊張,想趕過去攙扶老人家,卻被老人厲聲呵斥。
「用不著,我曉得啷個走!」
119歲的符代珍是村裡的壽星代表,別看老人家佝僂著背,支撐個拐杖,但她每天都堅持出門散步。據家人解釋,符奶奶從不睡懶覺,走路是她最愛的運動,每天5點多就起床,起床後先在屋裡慢慢走,等到天亮了,喝一杯水就出門散步。
「雖然只有500步,但老人只要多動動,就對身體好!」孫媳婦悻悻地說。
一、研究:走路延長老人的壽命
走路,一件看似很簡單的小事,卻和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5月18日,美國心臟協會(AHA)發表的一項研究為走路有益健康添加了新的證據。該研究發現,不論是連續長時間的走路,還是短時間走路,只要步數增加就能讓死亡風險降低。
此次研究共涉及16732名平均年齡為72歲的老年女性,研究人員將受試者的走路情況分為兩種類型:1)連續長時間走路,走路時間≥10分鐘,走路速度≥40步/分鐘;2)短暫走路,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做家務、上下樓梯或在車上走動等。
在調整其它影響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不論是連續長時間走路還是短暫走路,均與死亡風險降低相關;並且隨著步數的增加,死亡風險逐漸降低。數據表明,與走路0-3200步的人相比,其他人群的死亡風險下降更多:走3200-4260步,死亡風險降低37%;
走4260-5440步,死亡風險降低40%;
走5440-9100步,死亡風險降低46%;
研究人員Christopher博士表示,在可穿戴設備的幫助下,許多研究都發現,任何類型的運動都比久坐不動好。
二、堅持走路,全身都有好處
不管是長時間走路還是短暫走路,只要動起來都對健康有益處。具體來看,這項簡單的運動會給我們身體帶來哪些好處呢?
1、靈活大腦
人的大腦區域分為兩側,分別支配對側的身體,經常運動可以讓大腦的相關皮層有所反應,也可以讓運動控制神經更加發達。在走路過程中,雙腿交叉前行、雙臂交叉擺動,可以讓左右大腦均衡發展,靈活大腦。
2、防治高脂血症
走路鍛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脂水平,通過運動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是每個醫生都會給患者的建議,這有利於增強動脈血管壁的彈性,緩解血管硬化,同時增加血漿纖維蛋白活性,對於保障血流暢通、增強自主神經系統都有極大好處。
3、增強心臟功能
經常走路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心臟供血充足,也可以幫助增強心臟功能,讓心臟壁增厚,從而降低突發心血管疾病風險。
4、穩定血壓
多項運動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除了需要每天服用降壓藥,也可以通過運動來輔助降低、穩定血壓,包括耐力運動和抵抗運動。高血壓的診治指南指出,患者應該在吃藥的基礎上通過鍛煉來控制血壓,而不是只靠運動來降壓。
5、愉悅身心
研究發現,每周接觸大自然超過120分鐘的人,與一周都不出門的人相比,可能會更健康、更幸福,心態更放鬆。當你置身戶外,行走於大自然中,新鮮的空氣和周圍的美景能夠讓人產生非常愉悅的感受,甚至對治療憂鬱症有一定的效果。
三、走路不對,傷腰傷腿
步行運動雖是最常見、最容易執行的運動,但如果用了錯誤的姿勢和方法,一樣會傷及腿腳。走路也要「得宜」,下面一起來看看,如何科學地走路。
正確的走路姿勢
走路時背、腰挺起,挺胸抬頭,雙腳朝向行走的方向,每一步都要用腳掌發力,讓全身的肌肉儘可能地參與進來,有一種把人彈起來的感覺。擺臂幅度要適當,保持平衡。
正確的時長、強度
每天步行的時間最好能固定,不空腹運動或吃飽就動,天氣晴朗,陽光、溫度和濕度適宜時走路最佳,建議選擇上午9~10點或者下午4~6點。
走路時以中速行走(90-120步/分)為宜,走太慢達不到有氧出汗的效果,太快又容易磨損關節。每天運動30分鐘(不包括運動前和運動後的熱身)左右,就能達到健康和降低慢性疾病風險的目的。
要一口氣走完!
想要達到改善體質的目的,最好有一個連續運動的過程,而不是上下樓走幾步、辦公室里走幾步、上下班走幾步,這樣斷斷續續地走路,效果很微弱,建議選擇一段時間專門用來走路。
中老年人步行鍛煉,除了注意走路姿勢和走路強度,也要注意穿一雙舒適的鞋子。舒適、透氣、頭部較寬鬆、彈性和緩衝能力較好的運動鞋,可以避免引起足弓和足趾受傷,減少運動後帶來的傷害。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