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總也好不了?你吃對葯了嗎?
都說「十人九胃」,有研究發現,我國胃病發病率高達80%。
當胃部不適的時候,許多人會選擇去藥店購買胃藥自行服用。
但是胃病仍反反覆復不見好。
究其原因,是因為胃病的類型非常多,胃藥的種類也五花八門,只有對症下藥,規範用藥,才能護胃成功。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常見的幾類胃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到底該如何用藥。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因為胃黏膜上皮反覆受到損害,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
大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是進行胃鏡檢查的時候偶然發現的。
有癥狀的,通常表現為上腹痛、腹脹、早飽感、反酸、噯氣。
引起慢性胃炎的「兇手」,主要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飲食習慣(吃過冷、過熱、粗糙、刺激食物,高鹽飲食、缺乏新鮮蔬菜水果)、膽汁反流、傷胃藥物(非甾體抗炎葯、抗血小板藥物)、酒精等。
藥物治療
1、合併幽門螺桿菌陽性
如果查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需要進行根除治療,推薦鉍劑四聯方案:質子泵抑製劑+鉍劑+2種抗菌藥物,療程一般是14天。
2、合併膽汁反流
伴有膽汁反流的慢性胃炎,選擇促動力葯(多潘立酮或莫沙必利)和/或有結合膽酸作用的胃黏膜保護劑(鋁碳酸鎂),有條件的還可短期選用熊去氧膽酸製劑。
3、藥物相關性胃炎
因為藥物引起的胃炎,除了停用相關藥物之外,還可以選用質子泵抑製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艾司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進行抑酸治療,保護胃黏膜。
4、對症治療
上腹痛或灼熱感的,可以選擇質子泵抑製劑或H2受體拮抗劑、抗酸劑、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鋁碳酸鎂、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片等)。
以飽脹、早飽、噁心、噯氣為主的,選擇促動力葯(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
飯後明顯飽脹不消化的,可以選擇消化酶(如米麴菌胰酶片、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復方消化酶)配合促動力葯。
當黏膜不僅發生炎症,還出現壞死性病變,穿越黏膜下層,深達肌層甚至漿膜層,就形成了消化性潰瘍。約有10%的人在一生中都患過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典型癥狀是周期性、節律性的中上腹痛和反酸。
最常見的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胃潰瘍的腹痛多見於飯後半小時到1小時,
而十二指腸潰瘍的腹痛常發生於空腹時。
引起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有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蝕、幽門螺桿菌感染、非甾體類藥物、胃十二指腸動力異常、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抑鬱等。
藥物治療:
1、抑酸治療
「無酸無潰瘍」,抑酸治療能幫助緩解癥狀,促進潰瘍癒合。可以選擇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羅沙替丁等)和質子泵抑製劑(拉唑類,每日一次,早餐前半小時服用)。
2、根除幽門螺桿菌
對於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患者,根除治療能促進潰瘍癒合和預防複發。
3、保護胃黏膜
在抑酸和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時,應用胃黏膜保護劑也能提高潰瘍的癒合治療和減少複發。
胃食管反流病
正常來說食物吞咽後,會單向地順著食管往下直到胃裡。
但如果胃十二指腸內容物「逆流而上」,反流進入食管,就可能損害到食管粘膜,出現反酸、燒心;甚至跑到口腔、咽喉、氣道中,引起哮喘、咳嗽、咽炎、牙蝕症等,這就是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癥狀有反流、反酸、燒心,還可能出現胸痛、上腹痛、上腹灼燒感、噯氣,以及上面提到的食管外表現。
賁門切除術、食管裂孔疝、腹內壓增高(腹水、妊娠、肥胖等)、某些藥物、高脂肪飲食、長期吸煙、喝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等,都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
藥物治療:
1、抑酸治療
質子泵抑製劑(拉唑類)是首選藥物,適用於癥狀重、有嚴重食管炎的患者,能有效緩解反酸和燒心癥狀。
H2受體拮抗劑(替丁類)抑酸持續時間較短,適合輕、中症的患者。
2、促進胃排空
促動力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能刺激食管蠕動,促進胃排空,減少反流。一般和抑酸葯聯合使用。
3、保護黏膜
還可以配合使用黏膜保護劑(鋁碳酸鎂、硫糖鋁和枸櫞酸鉍鉀等),幫助中和胃酸,在受損黏膜表面形成保護膜,隔絕傷害,促進受損的黏膜癒合。
胃病複雜,單靠癥狀往往無法進行分辨,所以胃不舒服就亂吃藥是不可取的哦。
遇到胃部不適,一定要就醫確診,遵循醫生的意見進行規範用藥,才能讓我們的胃恢復健康,繼續吃嘛嘛香。
當然啦,在生活中合理地通過飲食來進行養胃,也是很重要的!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9折優惠中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胃腸疾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