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病可以「摸」出來,5個部位異常要當心了
血管作為人體營養輸送的重要管道,遍布全身各處,一旦出現病變,會誘發各種疾病,嚴重時甚至致命。
人體的血管隱藏在皮膚之下,其健康與否從體表看不出來,但可以「摸」出來。
血管異常可以「摸」出來
身體有5個地方,摸一摸就能大致判斷血管好不好。
1
足背
足背動脈為脛前動脈延續的一部分,血管較表淺,很容易觸及。觸摸發現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說明足部缺血較重,一定要及時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2
內踝
腳踝內側摸到指凹性浮腫,是下肢浮腫的早期表現,說明靜脈迴流出現問題。
如果單側水腫,回憶下是否有外傷史。如果是雙側對稱性、凹陷性水腫,可能是腎臟疾病或心功能差導致的,要及時就醫明確病因。
3
小腿
小腿腫脹原因很多,包括下肢靜脈血栓、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甲減、低蛋白血症等,需要就醫完善血漿D二聚體、B型鈉酸肽、甲狀腺功能、肝功能、下肢靜脈超聲、心臟彩超等檢查。
如果檢查發現D二聚體升高,要明確有無下肢靜脈血栓,以免因延誤治療誘發肺栓塞。
4
手腕
橈動脈是肱動脈的延續,位於腕關節外側,貼近橈骨的位置能觸及其搏動。
▶如果吸氣時脈搏減弱甚至消失,可能是左心室射血量減少所致,常見於大量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需要緊急治療。
▶如果脈搏迅速上升又突然下降,如潮水沖涌,主要見於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甲亢、嚴重貧血等患者,需要就醫明確病因。
▶如果脈搏節律正常,但強弱交替出現,是左心衰的重要體征,需要緊急救治。
▶如果發現脈率少於心率,常見於早搏、房顫患者,可通過心電圖等檢查進一步明確。
5
脖子
高血壓、動脈硬化、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等,會引起脖子上動脈跳動明顯,一般可通過心電圖、心臟彩超、血管彩超幫助明確診斷。
摸到脖子上動脈跳動減弱或消失,是多發性大動脈炎的表現之一,青年女性略多見,該病可能是與感染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步判斷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血管疾病是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總體風險的評估應根據多種危險因素,綜合預測未來發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基層版》給出三步判斷法。
其中,「危險因素」包括:吸煙、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45歲及以上/女性55歲及以上。
10年內發病風險是否高危
滿足下列任意1項,說明10年內存在高危風險:糖尿病患者;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大於等於4.9毫摩爾/升;
慢性腎臟病處於3期、4期;
正常高值血壓(血壓水平為120~139/80~89毫米汞柱)+3個危險因素;
高血壓(血壓140/90毫米汞柱及以上)+1個及以上危險因素。
10年內發病風險是否中危
如果不符合上述高危條件,滿足下列任意1項,則認為10年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為中危:正常高值血壓+2個危險因素;
高血壓不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餘生發病風險是否高危
10年風險為中危,且年齡小於55歲,評估餘生風險是否為高危(下列任意2項以上):血壓不低於160/100毫米汞柱;
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低於5.2毫摩爾/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於1毫摩爾/升;
體重指數超過28;
吸煙。
讓心血管維持在健康狀態
超過80%的心血管事件,都可以通過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已知心血管危險因素來預防。
想讓心血管處於健康狀態,具體來說應做到以下幾點:儘早戒煙
吸煙會導致血管收縮、痙攣,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大血管及微血管病變,最終引起組織缺血缺氧。不吸煙的人最好永遠遠離煙草,吸煙者儘早戒煙。
適量運動
運動不僅能保持健康體重,還能增進心肺功能,改善血脂、血壓和血糖水平。建議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比如快走、騎車、跑步等。
食物多樣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每日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油為25~30克。
控制體重
超重、肥胖會傷害血管,且胖得越久,血管越差。建議家裡準備一個體重秤,經常稱一下早晨空腹體重,一旦發現超重就開始干預。
管好血壓
長期高血壓或血壓波動大,會使血管彈性越來越差。血管問題又可能引發心臟、大腦、腎臟等靶器官病變。
管好血壓的關鍵是控制鹽攝入,建議家庭烹調使用限鹽勺,挑選食品時注意查看營養標籤中鈉的含量。
控制血糖
在高血糖情況下,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膽固醇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內皮下形成動脈粥樣斑塊。適量運動、多吃全穀物雜糧和蔬菜有助控制血糖水平。
控好血脂
大部分血脂異常是由於飲食不健康。飲食最好做到低脂低糖,選擇動物性食物時,盡量避免肥肉、豬油、動物內臟等膽固醇含量較高的肉類。
?法國猶太老闆:神告訴我們,只有一位中國人能救人類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