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痛風一口肉都不能吃?看看專家怎麼說

2024年12月30日 14:22 簡體 正體   評論»

得了後,就像是隨身攜帶了一顆炸彈,可能在各種誘因刺激下隨時爆炸。

風友們能做的就是避免各種誘因,預防痛風的發作。

痛風飲食需要控制的因素有許多,對於大家所熟知的忌口、啤酒、、老火湯等我們就不一一贅述,黃閏月今天主要談一談控制的攝入。

肉類的攝入使痛風的

發病率增35%-40%

在臨床中,經常能聽到患者有這樣的抱怨:「醫生,我了,為什麼關節還是疼痛呢?我這兩個星期都沒有吃動物內臟和海鮮哦」。

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1.痛風的誘因有很多,不單單是飲食。

2.飲食方面的誘發因素真的控制住了嗎?在這裡,我們需要強調的是肉類的攝入,尤其是羊肉,豬肉和牛肉的攝入

這裡可以參考下我們之前的科普:《》

研究發現肉類的攝入使痛風的發病率增35%-40%。對這個數據,可能很難有直觀的理解。

用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中國痛風的發病率約為1%-3%,也就是說100人中最多有3人患痛風,但如果不控制肉類的攝入,100個人中將增加到有4.2人患痛風

痛風患者不能吃肉?

當看到這裡,是不是會有這樣的疑問:「我海鮮和動物內臟都不能吃,現在肉也不能吃,那我幹活怎麼有勁呢?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黃閏月醫生表示,這裡我們說的是控制肉類的攝入,並非禁止肉類的攝入

食物攝入量與血尿酸的水平呈正相關,就是說攝入越多,對血尿酸水平的影響越大,所以飲食上需注意控制肉類每天的總攝入量,均衡分至三餐中,而不是一頓吃完

如果三餐中有一餐吃肉量增加,那另外兩餐的肉量就相應減少,例如三餐中的晚餐需要外出應酬吃的肉較多,那麼就相應減少早餐和午餐的肉量,以此控制每天總攝入量的相對恆定。

除了肉類的每天總攝入量外,肉類的種類、烹煮方式等也值得注意。

●紅肉、動物內臟、魚、海鮮等嘌呤含量都較高;

●大型畜肉(如牛、豬)的嘌呤含量較小型禽肉(如雞等)低,可適量選取食用(當然,從減肥的角度來講,白肉又要優於紅肉)。

●海參、海蜇的嘌呤含量相對較低,可放心食用。

生活中常用烹飪的方式有水煮、清蒸、煎炒、油炸等,考慮到痛風需要低嘌呤飲食的條件,水煮、清蒸口味清淡,比起煎炒、油炸更適合痛風人群。

建議在烹飪前先將肉類焯水幾分鐘,溶出裡面的嘌呤,減少攝入體內的嘌呤含量。

其次,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補充能量,例如牛奶、雞蛋,以確保體內的相對恆定。

為什麼過多進食肉類

會導致痛風呢?

通俗地說,我們的腎臟已經適應了長時間的粗食纖維飲食,尿酸酶基因失活,不能將尿酸轉化為更容易排泄的尿囊素

而近百年來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類變成以肉食為主,使體內尿酸產生增加超過了人體腎臟的排泄能力。

來源:中醫院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