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喝酒也得脂肪肝?专家发现一种肠道菌可在体内“酿酒”

2019年10月26日 11:24 简体 正体   评论»

细菌可将糖类发酵成酒精,那么通过肠内细菌自动将饮食中的糖类转化为酒精,是不是酒鬼们的梦想?9月19日《细胞代谢》发布的一项研究证实,有一种细菌可在体内“”,升高血液酒精含量的同时也会提高非酒精性病(NAFLD)的风险。

首都儿童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袁静介绍,非酒精性肝是一种常见病,据统计,非酒精性脂肪肝全球患病率约25%。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估计美国成年人患病率约为30%—40%,2—19岁儿童患病率将近10%。大多数患者患有单纯性脂肪肝,不会带来肝损害;但是,约3%—12%的人会转化为非酒精性脂肪(NASH),这种肝脏炎症会逐渐转为肝纤维化乃至。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为什么有些人会发展成单纯性脂肪肝,有些人转化为脂肪肝肝炎。

一例特殊病例引起袁静的关注,这是一个严重脂肪肝患者,他吃了不含酒精的高糖饮食后,已经出现了几日喝醉的表现,血液酒精浓度达到了每升400毫克。由此她猜想,很可能是肠内的微生物可将日常摄入的糖类发酵成高浓度的酒精,进一步导致肝脏损伤。

最初袁静认为可能是患者体内酵母菌含量过高,但患者否认服用过含有酵母(益生菌)的营养补充剂,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也没有效果。研究人员随后将注意力转向了他肠道中的细菌。他们发现了共生细菌克雷伯菌的两个菌株,取出后这种细菌在实验室环境中可发酵产生大量酒精,这很可能是他体内酒精的来源。

研究人员又分析了11名单纯性脂肪肝、32名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和48名未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肠道细菌。结果显示61%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内这种特殊的肺炎菌株为高浓度或中浓度,而未患病人群中仅6.25%达到了这个水平。随后,参与者又喝了一杯含糖饮料(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平均血液酒精浓度是未患病人群的3.5倍以上。

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一组动物实验,对细菌与肝脏损伤的联系做进一步证实。研究人员在无菌环境中培养了一批无菌小鼠,它们没有自己的肠道微生物群,便于研究人员引入特定的细菌组。8周试验后结果发现,肠道内引入该种肺炎细菌的小鼠出现了肝脏损伤,与单纯饮食添加酒精的小鼠相似。另一轮实验中,不同组小鼠肠道内引入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或是该肺炎菌株,结果发现8周内小鼠同样出现了肝脏损伤。反之,把患者肠道菌中的肺炎菌株消除掉再引入,小鼠的肝脏功能保持正常。

由此可以推断,该肺炎克雷伯菌可导致小鼠患非酒精性脂肪肝,它们可以像酒精一样损害肝脏,可称为内源性-酒精性脂肪肝。

袁静说,由此可见,使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可以作为一种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方法,可鉴别哪些患者体内有这种特殊的细菌。早期的脂肪肝是可逆的,因此我们尽早诊断,可以有效预防这种特殊类型的脂肪肝。

袁静补充,非酒精性脂肪因复杂,当今患病率比该细菌的携带率要高很多,因此,该细菌可能只是导致人类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之一。我们猜想,这些特殊细菌可能通过环境中的一些载体进入人体;另外,也许是受到基因的影响,有些人的肠道环境比其他人更适合该细菌的生长和定居。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还想明确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该细菌在肠道内的定居,有助于进一步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

却得到了喝酒一样的“后劲”,对爱喝酒的人不知是亏了还是赚了。但是,明明没有喝酒却被迫承受酒精带来的肝脏损伤或其他一系列危险,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来源:搜狐健康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