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不喝酒也得脂肪肝?專家發現一種腸道菌可在體內「釀酒」

2019年10月26日 11:24 簡體 正體   評論»

細菌可將糖類發酵成酒精,那麼通過腸內細菌自動將飲食中的糖類轉化為酒精,是不是酒鬼們的夢想?9月19日《細胞代謝》發布的一項研究證實,有一種細菌可在體內「」,升高血液酒精含量的同時也會提高非酒精性病(NAFLD)的風險。

首都兒童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袁靜介紹,非酒精性肝是一種常見病,據統計,非酒精性脂肪肝全球患病率約25%。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估計美國成年人患病率約為30%—40%,2—19歲兒童患病率將近10%。大多數患者患有單純性脂肪肝,不會帶來肝損害;但是,約3%—12%的人會轉化為非酒精性脂肪(NASH),這種肝臟炎症會逐漸轉為肝纖維化乃至。目前,我們尚不清楚為什麼有些人會發展成單純性脂肪肝,有些人轉化為脂肪肝肝炎。

一例特殊病例引起袁靜的關注,這是一個嚴重脂肪肝患者,他吃了不含酒精的高糖飲食後,已經出現了幾日喝醉的表現,血液酒精濃度達到了每升400毫克。由此她猜想,很可能是腸內的微生物可將日常攝入的糖類發酵成高濃度的酒精,進一步導致肝臟損傷。

最初袁靜認為可能是患者體內酵母菌含量過高,但患者否認服用過含有酵母(益生菌)的營養補充劑,使用抗真菌藥物治療後也沒有效果。研究人員隨後將注意力轉向了他腸道中的細菌。他們發現了共生細菌克雷伯菌的兩個菌株,取出後這種細菌在實驗室環境中可發酵產生大量酒精,這很可能是他體內酒精的來源。

研究人員又分析了11名單純性脂肪肝、32名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和48名未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腸道細菌。結果顯示61%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體內這種特殊的肺炎菌株為高濃度或中濃度,而未患病人群中僅6.25%達到了這個水平。隨後,參與者又喝了一杯含糖飲料(即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組平均血液酒精濃度是未患病人群的3.5倍以上。

研究人員又進行了一組動物實驗,對細菌與肝臟損傷的聯繫做進一步證實。研究人員在無菌環境中培養了一批無菌小鼠,它們沒有自己的腸道微生物群,便於研究人員引入特定的細菌組。8周試驗後結果發現,腸道內引入該種肺炎細菌的小鼠出現了肝臟損傷,與單純飲食添加酒精的小鼠相似。另一輪實驗中,不同組小鼠腸道內引入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或是該肺炎菌株,結果發現8周內小鼠同樣出現了肝臟損傷。反之,把患者腸道菌中的肺炎菌株消除掉再引入,小鼠的肝臟功能保持正常。

由此可以推斷,該肺炎克雷伯菌可導致小鼠患非酒精性脂肪肝,它們可以像酒精一樣損害肝臟,可稱為內源性-酒精性脂肪肝。

袁靜說,由此可見,使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可以作為一種診斷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方法,可鑒別哪些患者體內有這種特殊的細菌。早期的脂肪肝是可逆的,因此我們儘早診斷,可以有效預防這種特殊類型的脂肪肝。

袁靜補充,非酒精性脂肪因複雜,當今患病率比該細菌的攜帶率要高很多,因此,該細菌可能只是導致人類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之一。我們猜想,這些特殊細菌可能通過環境中的一些載體進入人體;另外,也許是受到基因的影響,有些人的腸道環境比其他人更適合該細菌的生長和定居。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還想明確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該細菌在腸道內的定居,有助於進一步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

卻得到了喝酒一樣的「後勁」,對愛喝酒的人不知是虧了還是賺了。但是,明明沒有喝酒卻被迫承受酒精帶來的肝臟損傷或其他一系列危險,這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來源:搜狐健康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