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藏体内的隐形杀手!胆管癌早期难诊断 基因定序配合免疫治疗新契机

2020年10月14日 10:49 简体 正体   评论»

别小看体内的隐形主要是从胆管上皮细胞长出来的恶性肿瘤,是第二常见的肝胆恶性肿瘤。根据卫福部106年癌症年报统计,胆管癌多好发于65-75岁之间,男女比例约1.3:1。若依据发生的位置,又可分为:总胆管癌、肝门胆管癌,及肝外胆管癌,一般约10-20%的病患属总胆管癌,50-60%是肝门胆管癌,而20-30%是总胆管癌。

胆管癌主要是从胆管上皮细胞长出来的恶性肿瘤,是第二常见的肝胆恶性肿瘤。

胆管癌初期症状不明显难早期、易错失黄金时期,酿预后不佳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血液主任吕学儒医师表示,由于肝胆系统本身就是沉默的器官,故罹患胆管癌的患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一般来说只会出现右上、恶心、食欲不振及体重减轻等非特定症状;若疾病进展到晚期,才会出现如皮肤痒、黄疸、眼睛泛黄,及小便呈茶褐色等胆管组塞的症状。也因此,大多数胆管癌病患无法早期诊断,容易错失治疗黄金时期,预后也较差。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消化外科主任李祥麟医师解释,若临床上怀疑民众罹患胆管癌,一般考虑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但手术对于长在肝门或总胆管附近的胆管癌,因附近的主要供应肝脏的大血管相当多,难度相对很高;另外若是长在肝脏内部的胆管癌,虽较有机会切除,但常因症状不明显,常常等到病程晚期才被诊断出来,而使得预后不佳。

定序提供精准医疗检测,有望对胆管癌患者带来治疗新契机

吕学儒主任指出,根据美国国家癌症资讯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简称NCCN)的治疗指引显示,针对手术无法切除或转移性的胆管癌,则须采用化学治疗;但这类病患诊断时多半年纪偏大,期别较晚,治疗上确实相当困难。随着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些病患带来一些新的治疗契机。

吕学儒主任临床收治胆管癌患者治疗前后比对图。

过去传统的定序方法,一次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目标基因进行检测,无法同时判读多个不同的目标基因,相当耗工且费时。次世代基因定序有别于过去传统的定序方法,在改良定序过程后,可大幅提升基因定序的效率,除了可以同时定序上百个特定基因之外,其结果也可提供临床医师作为治疗上参考的指引。目前国内外均有合格的检测公司,提供类似的服务,达到嘉惠患者的目的。病患可以和医师讨论是否适合进行此项检测。

传统化学治疗无法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基因定序开启新纪元

吕学儒医师主任进一步提到,过去针对胆管癌,医师所能给予的化学治疗的确相当有限。但有次世代基因定序技术的辅助之下,可抽取肿瘤组织的DNA进行基因检测,若检测出有MSI-H/dMMR等特殊基因型态,配合目前的治疗,的确可以提供病患不错的治疗效果。

左起为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消化外科主任李祥麟医师、血液肿瘤科主任吕学儒医师。

吕学儒主任表示,曾经有一名胆管癌合并肝脏转移的病患,经由传统化学治疗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经基因定序之后显示该患者有MSI-H/dMMR的基因表现,在给予免疫治疗后,影像上显示肿瘤有缩小,总胆红素也大幅改善。希望透过这类的案例分享,提供病患更多且有效的治疗新契机。

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AD:搬瓦工官方翻墙服务Just My Socks,不怕被墙

来源:华人健康网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