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观点:打完新冠疫苗这5件事不要做

2021年06月30日 10:26 简体 正体   评论»

学里,中西医学都把预防疾病放在首位,从根本上阻止疾病的发生。就像这次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下,接种也是达到群体免疫首要的手段。

学强调“上工治未病”,特别重视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现代医学的“预防胜于治疗”的概念。希望培养正气使其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

邪气是人体内外环境多种致病因子的总称;正气则是人体正常的免疫机能与抗病机能的总括。当邪气实(致病因子活跃),人体容易受到病原侵犯而生病;当正气虚(免疫机能低下),人体就可能出现异常的自体免疫性疾病,或表现出对病原侵袭缺乏有效防御力的现象(如容易)。因此,致病因子和人体免疫系统相互间的消长,决定了疾病是否发生以及疾病的预后。

在预防新冠疫情中,部分人只重视机体特异性免疫力(如施打疫苗【相关阅读:纪录片:恐怖的疫苗真相之谜】),却忽略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的能力,疫苗并非万能,抗原与抗体只是机体防御机制之一,不是唯一,我们应该要提升机体的自愈力。其实,中医在提升非特异性免疫力也就是正气的提升,有其独到的方法及功效,中医治病是设法调节身体内部不平衡的状态,利用自身的调节使疾病无从发展。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3个因素有关:正气邪气环境因素,即现在新冠疫情下,无症状感染者是否会出现症状与3个因素有关——自身体质病毒强弱周边环境:若感染者体质强健,即使感染了冠状病毒,自身正气也能在一定时间清除病毒

若感染的病毒量少,那么体质强健者正气足以抵抗毒力

若感染的病毒量多,感染者体质虚弱,则邪胜正衰,病毒逐渐侵袭人体出现症状,即为确诊病例

此外,还有周边环境,若是外部环境温度湿度适宜、利于身心,就会增强正气。

从中医角度来看,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机以“湿”为主,因体质和环境的不同,进入机体形成湿热和寒湿两种病机,随着病机转化又会出现痰、热、瘀,与湿互结形成痰湿和痰热、瘀热,且邪伏机体,上中下焦、五脏六腑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对人体造成非常大的危害。中医专家透过病人四诊观察到大部分患者舌苔白厚、腻腐,舌胖大或有齿痕,脉象多濡滑,湿浊伤人之象显而易见,且老年、慢性病、体质肥胖者易感染新冠肺炎,也说明了新冠肺炎以湿邪为重、易伤阳气的特点。和有症状感染者不同,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治,一定要针对伏邪,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来改善体内的环境状态,才能减少病邪的繁衍传播。

防疫,从体内外环境双重防线着手

从环境上可以分成内外两道防线,第一道体外墙:即环境消毒、净化措施

第二道体内墙:黏膜墙,皮肤、呼吸消化道黏膜是防御的最后防线,尽量减少抗生素、减少胃肠黏膜的损伤,养成均衡健康饮食,减少摄取精致甜食冰品

(甜食、冰品易导致肠胃道湿浊环境,不宜过度食用。)

若有以下症状,代表身体免疫力不佳:反复口破、

反复、反复阴道炎

长期倦怠无力、疲劳

长期食欲差

有不明原因的腰背酸痛沉重

打完疫苗后的常见副作用?

美国疾病管理局(CDC)指出,大多数的人打完疫苗后,除了打针处局部红肿热痛外,最常见的反应是疲劳、头疼、肌肉关节酸痛、恶寒、发烧、淋巴结肿胀等,这都是让人体“模拟学习”被病毒攻击后如何抵抗。(推荐阅读:疫苗混打到底行不行?效果更好还是副作用更多?专家:3前提,混打值得考虑)

中医观点中,认为打完疫苗后身体处在“正邪相争”阶段,所以注射疫苗前后,都应设法让身体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打完疫苗,怎么减少副作用?

五不要:

不要预防性服用消炎退烧药:会干扰生身体的免疫反应作用,导致疫苗效果减轻。

不要进食刺激性、发物食物:如:鸭肉、鹅肉、牛肉、竹笋、辣椒等。

不要过食甜食喝冰品:容易导致肠胃道的湿浊环境,使身体阳气受阻,疲倦难以恢复。

不要做高强度剧烈运动。

不要喝酒。

(为了减少副作用与身体不适,施打前后,切勿饮酒。)

五要:

要多喝水:促进代谢。

要保持充足睡眠:提升身体的修护力。

要有均衡健康的饮食:维持好的肠道环境,提供足够必需维生素。

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研究显示维生素D可抑制新冠病毒在体内的复制。

疏通身体经络,保持气机的畅通:如背肌伸展、转体伸展、前屈伸展,都可保持膀胱经三焦经的气机畅通。

长期隔离在家,运动量减少,机体免疫力降低,易于感染发病。此时应该顺应春夏升发之气养神,加强身体锻炼,可透过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养生运动活动身体。

此外,由于长期隔离与外界交流减少,容易产生抑郁、烦躁、悲观、惶恐等负面情绪,这时应更静下心,好好调整自己的身心。让我们在打疫苗前后,运用正确的保健观念,减轻疫苗副作用,让身体发挥最大的保护力。

(本文作者为台北医学大学传统医学科主治医师林琬翎)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康健网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