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一天五餐越吃越饿还中风!原来大脑骗了你,医教3撇步不再喊饿

2024年11月20日 0:23 简体 正体   评论»

作者: 楊智雯醫師

“有一种饿叫做阿嬷觉得你饿”,但是你知道吗?还有很多的饥饿感,来自我们大脑创造的骗局。

整天肚子饿可能是大脑创造的骗局!医师解析“假性饥饿”关键

阿雯医师今日想问问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自己是不是曾经出现明明才刚吃饱,但又想吃点甜食,还安慰自己说,这是我们有两个胃这种“饿”不一定是真的饥饿,可能是身体、脑袋、心理或环境引发的“假性饥饿”。

假性饥饿并非是生理需求导致的饥饿感,常见的引发原因包括波动、肠胃激素分泌、情绪压力或社交情境等,会让人不自觉进食更多。相关研究指出,假性饥饿与反应和饥饿素(ghrelin)的变动有关,《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中的一篇研究显示,血糖在用餐后急速下降时,大脑会启动饥饿讯号,即便这时候我们的身体并不真的需要食物。

阿雯医师曾经遇过一位46岁任职的工程师,身高169公分,体重95公斤,他的血压长期200 mmHg以上,甚至在COVID-19疫情期间一度。虽然症状不明显,但他开始担心健康,积极减重,认为瘦下来能改善血压。不过减重过程中他发现体重一直降不下来,来找我想找出原因。

深入了解他的日常饮食后发现,他三餐都正常吃,但一天差不多要吃5、6餐,正餐虽然都有吃饱,但饥饿感很快又来,会吃一些点心或消夜。这位患者原本很担心自己吃多是不是跟有关,因为家族有糖尿病史,自己体重也过重。

我帮他扎手指测血糖,95mg/DL,当天抽血检验糖化血色素5.5%,没有糖尿病。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血糖波动的2大原因,饮食、压力。

他的“饥饿”源头来自于进食次数,每次进食都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血糖当然就常常上冲下洗好几回。加上现代人多为高压工作的生活型态,如果没有调节压力,让大脑长期处于高耗能状态,大脑就会释放假饿讯号,诱导我们吃进更多的食物。

3面相克服假饿!吃得健康睡得好、身体不再缺水

面对这种假性饥饿,阿雯医师建议他从几个面向着手:喝一杯水等待:感觉饥饿时,先喝一杯水并等待约10至15分钟,因为缺水可能会被误解为饥饿。如果饥饿感没了,那就代表只是口渴,身体缺水。

增加食物摄取:选择含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类和豆类等,这些能延长饱足感,避免身体过快地发出饥饿讯号。高纤食物也能稳定血糖波动,进一步减少假性饥饿发生。

调整作息与充足睡眠:会引起饥饿素分泌增加,抑制瘦素(Leptin)的分泌,容易让人感到饥饿。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能帮助平衡,减少假性饥饿的频率。

想分辨真饿,还是假饿?请大家可以依照上述三招去厘清,别再让大脑释放假饿讯号,学会正确饮食观念,睡眠一定要够,生活减压也是必要的,才能让身心平衡,越来越健康。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