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一天五餐越吃越餓還中風!原來大腦騙了你,醫教3撇步不再喊餓

2024年11月20日 0:23 簡體 正體   評論»

作者: 楊智雯醫師

「有一種餓叫做阿嬤覺得你餓」,但是你知道嗎?還有很多的飢餓感,來自我們大腦創造的騙局。

整天肚子餓可能是大腦創造的騙局!醫師解析「假性飢餓」關鍵

阿雯醫師今日想問問大家,可以回顧一下,自己是不是曾經出現明明才剛吃飽,但又想吃點甜食,還安慰自己說,這是我們有兩個胃這種「餓」不一定是真的飢餓,可能是身體、腦袋、心理或環境引發的「假性飢餓」。

假性飢餓並非是生理需求導致的飢餓感,常見的引發原因包括波動、腸胃激素分泌、情緒壓力或社交情境等,會讓人不自覺進食更多。相關研究指出,假性飢餓與反應和飢餓素(ghrelin)的變動有關,《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中的一篇研究顯示,血糖在用餐後急速下降時,大腦會啟動飢餓訊號,即便這時候我們的身體並不真的需要食物。

阿雯醫師曾經遇過一位46歲任職的工程師,身高169公分,體重95公斤,他的血壓長期200 mmHg以上,甚至在COVID-19疫情期間一度。雖然癥狀不明顯,但他開始擔心健康,積極減重,認為瘦下來能改善血壓。不過減重過程中他發現體重一直降不下來,來找我想找出原因。

深入了解他的日常飲食後發現,他三餐都正常吃,但一天差不多要吃5、6餐,正餐雖然都有吃飽,但飢餓感很快又來,會吃一些點心或消夜。這位患者原本很擔心自己吃多是不是跟有關,因為家族有糖尿病史,自己體重也過重。

我幫他扎手指測血糖,95mg/DL,當天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5.5%,沒有糖尿病。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血糖波動的2大原因,飲食、壓力。

他的「飢餓」源頭來自於進食次數,每次進食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血糖當然就常常上衝下洗好幾回。加上現代人多為高壓工作的生活型態,如果沒有調節壓力,讓大腦長期處於高耗能狀態,大腦就會釋放假餓訊號,誘導我們吃進更多的食物。

3面相克服假餓!吃得健康睡得好、身體不再缺水

面對這種假性飢餓,阿雯醫師建議他從幾個面向著手:喝一杯水等待:感覺飢餓時,先喝一杯水並等待約10至15分鐘,因為缺水可能會被誤解為飢餓。如果飢餓感沒了,那就代表只是口渴,身體缺水。

增加食物攝取:選擇含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全穀類和豆類等,這些能延長飽足感,避免身體過快地發出飢餓訊號。高纖食物也能穩定血糖波動,進一步減少假性飢餓發生。

調整作息與充足睡眠:會引起飢餓素分泌增加,抑制瘦素(Leptin)的分泌,容易讓人感到飢餓。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能幫助平衡,減少假性飢餓的頻率。

想分辨真餓,還是假餓?請大家可以依照上述三招去釐清,別再讓大腦釋放假餓訊號,學會正確飲食觀念,睡眠一定要夠,生活減壓也是必要的,才能讓身心平衡,越來越健康。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