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走走路当锻炼?这步速可有讲究!数据揭示:比起慢走,快走更有健身效果
AI划重点·全文约2583字,阅读需8分钟*
1.英国格拉斯哥科学家在BMJ Heart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发现快走比慢走更有健身效果,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2.研究纳入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420,925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55%为女性。
3.结果显示,与慢速步行相比,平均和快速步行与所有类型心律失常风险显著降低相关,尤其是对于女性、非肥胖人群、年轻人以及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4.此外,研究还发现步行速度越快,心律失常发生率越低,即使不考虑自我感觉,真实的步行速度也与心脏节律密切相关。
5.这些新发现强化了在体力活动建议中提倡更快步行速度的必要性,并为针对高风险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了重要证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当下这个生活节奏快、选择繁多的时代,健身方式也令人眼花缭乱,从跑步、骑车、跳绳到健身操、撸铁、攀岩,再到什么新奇的匹克球、攻防箭、空中瑜伽等等,可以说,只要是有钱有时间,运动选择之多足以让人挑花了眼。
那话说回来,有没有一种简单、实用、无需专业场地、不用昂贵装备,甚至能融入日常生活的锻炼方式呢?
答案就是最熟悉的“走路”!
步行,作为一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零门槛、低成本、高适配的运动方式,堪称“平民健身法宝”!我们之前也发布了不少推文来安利这个接地气的运动方式。
这不,科学界对步行这一运动的探索又有了新的更新。就在上个月,来自英国格拉斯哥的科学家们在BMJ Heart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成果。这项历时十多年、涵盖超过42万人的研究,用严谨的数据揭示了:比起慢走,快走更有健身效果——不仅不会对心脏造成负担,反而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风险,尤其是对于女性、非肥胖人群、年轻人以及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快来看看,你是否也能轻松达到这个推荐速度~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心律失常是一类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中房颤是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在过去三十年里翻了一番,2019年全球房颤病例接近6000万。
心律失常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突然心脏死亡、残疾和死亡率的增加。鉴于早期检测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识别和解决可修改的风险因素变得尤为迫切!
步行作为一种简单且易于获取的运动形式,具有作为干预措施的潜力。步行速度作为衡量身体素质和功能的一个简单指标,已被证明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但关于步行速度与心律失常关系的专门研究却相对有限。
研究对象以及流程
本研究纳入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420,925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55%为女性。
图1:自我报告的步行速度与所有心律失常事件的关系
步行速度评估:
自我报告:参与者根据自身感受将步行速度分为“慢”(<3 miles per hour,即约4.8 km/h)、“平均”(3–4 miles per hour,约4.8–6.4 km/h)和“快”(>4 miles per hour,即>6.4 km/h)。
加速度计测量:其中81,956名参与者佩戴了加速度计,客观记录了他们的步行速度和时间。
随访时间:平均随访13年,期间记录了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数据分析:研究团队使用多变量回归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潜在混杂因素,评估步行速度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联。
相对于慢速,>4.8km/h的步行速度更有利于健康
研究发现,与慢速步行相比,平均和快速步行与所有类型心律失常风险显著降低相关。具体来说,平均步速可使心律失常风险降低35%(HR:0.65,95% CI:0.62-0.68),快速步速则可降低43%(HR:0.57,95% CI:0.54-0.60)。
在房颤方面,平均和快速步行分别降低了38%(HR:0.62,95% CI:0.58-0.65)和46%(HR:0.54,95% CI:0.50-0.57)的风险。对于其他心律失常(包括缓搏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平均和快速步行分别降低了31%(HR:0.69,95% CI为0.64-0.73)和39%(HR:0.61,95% CI:0.57-0.65)的风险。代谢和炎症指标在步行速度与所有心律失常的关联中起到了36%的中介作用。
以上数据说明,哪怕只是自己对步速的主观感受,也可能反映出潜在的身体状态。换句话说,“我走得慢”,可能不仅仅是懒惰或者悠闲,而可能是你的身体已经在以某种方式在“报警”!
图2:步行速度、代谢和炎症因素与偶发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
接着,为了避免主观偏差,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8.5万名配戴加速度计者的客观步行数据,他们发现:步行速度越快(以平均每秒移动距离衡量),心律失常发生率越低。这表明,即使不考虑自我感觉,真实的步行速度也与心脏节律密切相关。
最重要的是,这种关联在考虑了年龄、性别、体重、吸烟饮酒习惯、基础疾病等一系列混杂因素后依然成立。这进一步证明,步速本身或是一个能反映身体健康的独立信号!
图3:自我报告的步行速度与心律失常事件亚型的相关性
进一步,研究者还发现,这种“步速越快,风险越低”的关系在一些特定人群中更为显著。例如,在中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步行的人群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幅度更大。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快走能够更好地维持心肺功能和代谢健康。对于肥胖人群来说,步速快的肥胖者甚至比步行速度慢的正常体重者心律失常风险更低。这表明,快走可能对肥胖人群的心脏健康有额外的保护作用。此外,对于没有心脏病史的人群,快走更能有效预防首次心律失常的发生。这提示我们,即使目前心脏健康状况良好,也不能忽视预防措施。
这些发现让我们意识到,步行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它还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健康信号。那么,为什么快走与心律稳定之间存在关联呢?
1.心肺耐力是关键
走路快的人通常具有更强的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而这些身体素质与心脏的自主节律调控密切相关。心脏功能越强,越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2.代谢更健康,炎症更少
快走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减少内脏脂肪,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慢性炎症水平。这些因素都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3.神经系统更平衡
持续的运动可以增强副交感神经张力,优化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从而有助于抑制过度的心律反应,避免心跳突然加快或紊乱。
4.肌肉质量更高,衰老减缓
快走者通常具有更高的肌肉质量,这有助于延缓衰老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减少和运动能力下降都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而快走能够帮助维持肌肉质量和身体功能。
最后,研究还发现,即使在没有明显心脏疾病的人群中,步行速度慢也可能是潜在健康风险的信号。这意味着,一个看似健康的人如果走不快,可能身体中就已经埋下了心律隐患。
小结
综上,本研究表明:更快的步行速度与降低心律失常风险密切相关,而这种关联部分由代谢因素和炎症(尤其是肥胖)介导。这种关系在年轻人、女性、非肥胖人群以及已存在长期心血管疾病(LTC)的人群中更为明显,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这些新发现强化了在体力活动建议中提倡更快步行速度的必要性,并为针对高风险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了重要证据。
由此看来,快走不仅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锻炼方式,更是一种对心脏健康的长期投资!大家下次走路当锻炼的时候,不妨适当提个速,看看自己是不是能轻松达成>4.8km/h的配速~
来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