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走走路當鍛煉?這步速可有講究!數據揭示:比起慢走,快走更有健身效果

2025年05月22日 13:26 簡體 正體   評論»

AI劃重點·全文約2583字,閱讀需8分鐘*

1.英國科學家在BMJ Heart雜誌上發表了一項大型隊列研究,發現快走比慢走更有效果,有助於降低風險。

2.研究納入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420,925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55歲,其中55%為女性。

3.結果顯示,與慢速步行相比,平均和快速步行與所有類型心律失常風險顯著降低相關,尤其是對於女性、非肥胖人群、年輕人以及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4.此外,研究還發現步行速度越快,心律失常發生率越低,即使不考慮自我感覺,真實的步行速度也與心臟節律密切相關。

5.這些新發現強化了在體力活動建議中提倡更快步行速度的必要性,並為針對高風險人群的干預措施提供了重要證據。

以上內容由騰訊混元大模型生成,僅供參考

在當下這個生活節奏快、選擇繁多的時代,健身方式也令人眼花繚亂,從跑步、騎車、跳繩到健身操、擼鐵、攀岩,再到什麼新奇的匹克球、攻防箭、空中瑜伽等等,可以說,只要是有錢有時間,運動選擇之多足以讓人挑花了眼。

那話說回來,有沒有一種簡單、實用、無需專業場地、不用昂貴裝備,甚至能融入日常生活的鍛煉方式呢?

答案就是最熟悉的「走路」!

步行,作為一種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零門檻、低成本、高適配的運動方式,堪稱「平民健身法寶」!我們之前也發布了不少推文來安利這個接地氣的運動方式。

這不,科學界對步行這一運動的探索又有了新的更新。就在上個月,來自英國格拉斯哥的們在BMJ Heart雜誌上發表了一項大型隊列研究成果。這項歷時十多年、涵蓋超過42萬人的研究,用嚴謹的數據揭示了:比起慢走,快走更有健身效果——不僅不會對心臟造成負擔,反而有助於降低心律失常風險,尤其是對於女性、非肥胖人群、年輕人以及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快來看看,你是否也能輕鬆達到這個推薦速度~

研究背景以及意義

心律失常是一類常見的心臟疾病,其中房顫是最常見的類型,其發病率在過去三十年里翻了一番,2019年全球房顫病例接近6000萬。

心律失常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突然心臟死亡、殘疾和死亡率的增加。鑒於早期檢測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識別和解決可修改的風險因素變得尤為迫切!

步行作為一種簡單且易於獲取的運動形式,具有作為干預措施的潛力。步行速度作為衡量身體素質和功能的一個簡單指標,已被證明與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關,但關於步行速度與心律失常關係的專門研究卻相對有限。

研究對象以及流程

本研究納入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420,925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55歲,其中55%為女性。

圖1:自我報告的步行速度與所有心律失常事件的關係

步行速度評估:

自我報告:參與者根據自身感受將步行速度分為「慢」(<3 miles per hour,即約4.8 km/h)、「平均」(3–4 miles per hour,約4.8–6.4 km/h)和「快」(>4 miles per hour,即>6.4 km/h)。

加速度計測量:其中81,956名參與者佩戴了加速度計,客觀記錄了他們的步行速度和時間。

隨訪時間:平均隨訪13年,期間記錄了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

數據分析:研究團隊使用多變數回歸模型,調整了年齡、性別、生活方式等潛在混雜因素,評估步行速度與心律失常之間的關聯。

相對於慢速,>4.8km/h的步行速度更有利於健康

研究發現,與慢速步行相比,平均和快速步行與所有類型心律失常風險顯著降低相關。具體來說,平均步速可使心律失常風險降低35%(HR:0.65,95% CI:0.62-0.68),快速步速則可降低43%(HR:0.57,95% CI:0.54-0.60)。

在房顫方面,平均和快速步行分別降低了38%(HR:0.62,95% CI:0.58-0.65)和46%(HR:0.54,95% CI:0.50-0.57)的風險。對於其他心律失常(包括緩搏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平均和快速步行分別降低了31%(HR:0.69,95% CI為0.64-0.73)和39%(HR:0.61,95% CI:0.57-0.65)的風險。代謝和炎症指標在步行速度與所有心律失常的關聯中起到了36%的中介作用。

以上數據說明,哪怕只是自己對步速的主觀感受,也可能反映出潛在的身體狀態。換句話說,「我走得慢」,可能不僅僅是懶惰或者悠閑,而可能是你的身體已經在以某種方式在「報警」!

圖2:步行速度、代謝和炎症因素與偶發心律失常之間的關係

接著,為了避免主觀偏差,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了8.5萬名配戴加速度計者的客觀步行數據,他們發現:步行速度越快(以平均每秒移動距離衡量),心律失常發生率越低。這表明,即使不考慮自我感覺,真實的步行速度也與心臟節律密切相關。

最重要的是,這種關聯在考慮了年齡、性別、體重、吸煙飲酒習慣、基礎疾病等一系列混雜因素後依然成立。這進一步證明,步速本身或是一個能反映身體健康的獨立信號!

圖3:自我報告的步行速度與心律失常事件亞型的相關性

進一步,研究者還發現,這種「步速越快,風險越低」的關係在一些特定人群中更為顯著。例如,在中老年人群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步行的人群心律失常的風險增加幅度更大。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逐漸下降,快走能夠更好地維持和代謝健康。對於肥胖人群來說,步速快的肥胖者甚至比步行速度慢的正常體重者心律失常風險更低。這表明,快走可能對肥胖人群的有額外的保護作用。此外,對於沒有心臟病史的人群,快走更能有效預防首次心律失常的發生。這提示我們,即使目前心臟健康狀況良好,也不能忽視預防措施。

這些發現讓我們意識到,步行速度不僅僅是一個生活習慣,它還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健康信號。那麼,為什麼快走與心律穩定之間存在關聯呢?

1.心肺耐力是關鍵

走路快的人通常具有更強的心和運動耐力,而這些身體素質與心臟的自主節律調控密切相關。心臟功能越強,越不容易出現心律失常。

2.代謝更健康,炎症更少

快走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並降低慢性炎症水平。這些因素都與心律失常的發生風險密切相關。

3.神經系統更平衡

持續的運動可以增強副交感神經張力,優化交感-副交感神經平衡,從而有助於抑制過度的心律反應,避免心跳突然加快或紊亂。

4.肌肉質量更高,衰老減緩

快走者通常具有更高的肌肉質量,這有助於延緩衰老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減少和運動能力下降都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風險,而快走能夠幫助維持肌肉質量和身體功能。

最後,研究還發現,即使在沒有明顯心臟疾病的人群中,步行速度慢也可能是潛在健康風險的信號。這意味著,一個看似健康的人如果走不快,可能身體中就已經埋下了心律隱患。

小結

綜上,本研究表明:更快的步行速度與降低心律失常風險密切相關,而這種關聯部分由代謝因素和炎症(尤其是肥胖)介導。這種關係在年輕人、女性、非肥胖人群以及已存在長期心血管疾病(LTC)的人群中更為明顯,尤其是高血壓患者。這些新發現強化了在體力活動建議中提倡更快步行速度的必要性,並為針對高風險人群的干預措施提供了重要證據。

由此看來,快走不僅是一種簡單、易行的鍛煉方式,更是一種對心臟健康的長期投資!大家下次走路當鍛煉的時候,不妨適當提個速,看看自己是不是能輕鬆達成>4.8km/h的配速~

來源:生物谷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