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人體特點及養生攻略

2019年05月25日 11:39 簡體 正體   評論»

中醫學源遠流長,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德經》和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已經非常系統地闡釋了養生理論。《黃帝內經》不僅記載了完善的養生理論,和眾多養生家的養生經驗,並且描述了切實可行的養生手段,諸如調神、服氣、導引、食療、起居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的養生意識越來越強烈,有關養生的訊息也越發受到重視。

天體運行是四季交替的動因。由於日地角度的周期性變化,在北半球呈現出自冬至開始,白晝漸長而夜晚漸短,陽氣漸長而陰氣漸消,萬物進入生長階段;自夏至開始,白晝漸短而夜晚漸長,陽氣漸消而陰氣漸長,萬物進入收藏階段的規律。

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晝長夜短,對人們生活工作有著重要影響。根據夏季的病機特點,制定適宜的養生法則,將能促進人們安然度夏

一、夏季有哪些特點?

夏季的火熱之氣與心氣相通。心屬火,在卦為“離”。“離卦”兩陽爻在外,而陰爻在內。陽爻為實,陰爻為虛。離卦為陽熱外散、內部空虛之象[1]。

夏季酷熱,地表烘熱。然而,地下涼爽,深井之水甚至刺骨。人體臟腑功能受氣候的影響,發生相應的變化:春夏季,人的陽氣亦趨於體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漸致體表畏熱多汗;在內的腸胃多寒,容易出現水濕不運,胃脘痞滿,納谷不馨[2]。炎熱夏季時,四肢發燙,而肚臍周圍發涼。脾胃虛弱的患者,進入夏季後,腸胃不適癥狀會更加明顯。感受風邪,吃得不合適,容易腹瀉。

總的來講,暑熱、暑濕、寒邪、氣虛,是夏季的四大病機特點。下面將分別闡述:1、暑熱外襲

夏季,日地距離最近,日照時間最長,自然界欣欣向榮,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高溫天氣致病屬“熱邪傷人”。溫熱邪氣侵入人體,可見高熱、汗出、面赤、脈數等證。

中醫認為,心藏神,其液為汗,通於夏季。熱邪逼迫津液外出,故表現為大量出汗,心陰耗傷;熱邪擾神,心神不安,故表現為煩躁、、情緒不穩。長期處於高溫環境,人體散熱機制失調,體內大量蓄熱,水鹽代謝紊亂,還容易中暑。

2、暑濕困脾

進入暑伏天,很多人即使靜處室內,不動也會出汗,而且汗是粘粘的,出汗後也不解熱。任憑廚師做的色香味俱全,就是一點食慾也沒有。還有的人,大便也是黏黏糊糊的。剛入廁後不久,又覺得有大便,但真去廁所,卻排不出大便來。

暑濕邪氣,分為外濕和內濕兩類。外濕源於夏季降雨,空氣濕度增大。進入“三伏”後,外濕更為明顯。內濕源於素體脾胃虛弱,濕邪內停,或過食生冷冰鎮食物,郁遏脾陽,寒濕內困。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主四肢肌肉,通於長夏。濕邪重濁,阻滯氣機,清陽不升,故見睏倦懶動、頭暈頭重,甚則頭重如裹;濕邪困脾,故見納差、腹脹、便溏,甚則腹瀉;濕邪浸淫肌膚,則見皮膚瘙癢。再者,濕邪趨下,易致尿頻、尿急、尿痛,及會陰部潮熱不適等。

3、寒邪內生

在炎熱、悶熱的夏季,寒邪從何而來呢?來源主要有二,一者外寒,二者內寒。

過度使用,吹穿堂風,在室外露宿,浴後受風等,均是夏季的外寒邪氣。中醫認為,寒主收引,寒主凝滯,易傷陽氣。感受外寒後,易出現,頸肩痛,咽痛,畏寒,甚者惡寒發熱等。

貪食冰鎮生冷,或素體脾胃陽虛,則是內寒之源。冰鎮生冷入胃,戕伐胃陽,損及脾陽,從而導致胃痛、腹痛、腹瀉。在脾胃陽虛的女性,還會表現為,甚則經行嘔吐。

4、氣陰兩虛

進入暑伏天,稍微活動就渾身出汗,雖沒強體力勞動,仍然渾身酸懶無力,還容易心慌氣短,做起事來力不從心。在暑伏季節,由於皮膚排汗泄熱加強,加大心臟負擔;由於汗液排出,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又增加了心肌供血供氧的負擔。因此,夏季也容易發作心腦血管疾病。

夏季大量汗出,導致體液丟失。由於“氣隨津脫”,而“汗為心之液”,終致心氣不足。再者,不足,體力恢復欠佳,均可導致氣虛。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故進入夏季,常見心慌、氣短、胸悶,力不從心、精神不振等。尤其在體弱多病、年邁體虛之人,氣陰兩虛的表現更為明顯。

二、夏季養生有哪些原則?

養生的基本法則是調和陰陽。綜合運用調神、調起居、調環境、調飲食、葯療等手段,以促進臟腑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此即古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之意。

三、夏季如何調整精神狀態?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則有礙氣機通調,皆非所宜。切忌火爆脾氣,一蹦三跳,情緒激動,以免發生心腦血管疾病。

情志是致病的第一要素,也是治病的第一要素。不良情緒跟很多疾病相關,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易激綜合征、失眠、頭痛、痛經等,就與精神壓力過大有密切關係。調整情緒即能治療多種疾病,如在古醫籍中就有使病人大哭、大笑、大悲、大恐、大怒來治病的辦法。

夏季悶熱的天氣,擾動心神,使人煩躁不安。因而,建立良好心態,調整情緒尤為重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將有助於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再結合自己不斷的努力,就能逐漸達到老子所說的“無為,無不為”的高境界了。

四、夏季如何調整作息?

1、晚睡早起

《黃帝內經》明確指出了“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3]。《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

夏季晝長夜短,萬物處於生長的旺盛時期。人類也應順應自然界的特點,而晚睡早起。自古以來,“晚睡早起”的具體時間,各家闡釋不一,但“春夏養陽”的思想是一致的。子時(23:00-1:00)陽氣漸長,故夏季應在夜間11點前入睡;卯時(5:00-7:00)大腸經氣始盛,胃腸蠕動增強,此刻晨起則能振奮陽氣[4]。

2、預防失眠

盛夏酷暑,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間大受影響,不少人一到夏季即顯得身心疲憊,精力不支。

夏季白晝時間長而夜晚時間短,可能是影響睡眠時間的一個重要因素。再者,中醫認為暑熱之邪,最易擾亂心神,以致出現心中煩躁懊惱,不易安然入睡。而保持適當的睡眠時間和良好的睡眠質量,又恰是有效恢復精力,能夠安然度夏的重要因素。

為排遣夏令失眠的痛苦,有些人熱衷於麻將取樂、打牌消遣,以致於愈玩耍愈興奮,愈興奮愈難寐,形成惡性循環,此法實不可取。

改善夏季睡眠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奏。到了睡眠時間之前,應杜絕一切容易導致興奮的事宜。半夜三更還聊天打牌,勢必影響睡眠,加重失眠。

2、適當服用養心安神的藥物或食品,以助睡眠。葯食同源之品如蓮心、百合、棗仁等,若能經常煮湯或熬粥服用,亦有一定的安心養神作用。

五、夏季如何正確使用空調?

夏季是一年中皮膚排汗、排毒最旺盛的季節。機體以適當出汗為宜。排汗能舒展陽氣、祛除濕邪,還能調節體溫。

人體最適宜的室溫為22-27℃。受空調冷風的影響,皮膚毛孔、毛細血管收縮,容易誘發頭痛、頸肩腰腿痛、胃痛等。長期處於低溫環境,毛孔閉塞,皮膚排汗減少,濁氣因而蓄積,體質因之下降。處於月經期的女性,還容易誘發或加重痛經。

正確使用空調,才能維護機體的散熱機能,達到養生的目的。空調最低溫度不能低於22℃,且室內外溫差不得超過5℃。此外,不可直接對空調風,也不可通宵使用空調。

來源:健康頭條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