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習慣改變,要警惕結直腸癌

2021年02月04日 10:07 簡體 正體   評論»

今天上午,56歲的陳先生來我們內鏡中心做腸鏡檢查。

他在一年前出現次數增加、排便不盡,有時候大便帶血。在當地醫院肛腸科檢查,發現長有,就按長痔瘡治療,可是癥狀並沒有完全改善。

半年前,他又做了痔瘡冷凍手術,痔瘡是好了,可是排便還是不正常,一天要去廁所4-5次,大多是稀便,而且總感覺排不凈,偶爾還會帶血。

為此,陳先生很是苦惱,昨天到我們就診,經驗豐富的宋主任建議他做一次腸鏡檢查。

結果,在距肛門8cm處,發現一個巨大菜花狀增生物,佔據大半個腸腔,內鏡下診斷為,看樣子應該是進展期

為什麼明明是痔瘡,卻確診為直腸癌呢?

大多數的腸癌在早期沒有明顯癥狀,或者即使有,也很不典型,比如大便習慣和性狀發生改變、便血等,很容易當成腸炎、消化不良、痔瘡相混淆。

有資料顯示,85%的直腸癌,在首次就診會被誤認為痔瘡,從而延誤了治療時機。

而且大約有70%的患者就診時已處於中晚期,預後不好。

大約95的腸癌是腸息肉演變而來的,我們預防它其實也複查簡單,那就是年到40歲,做一次腸鏡,就能很輕易地發現腸癌的前身——,在腸鏡下把它切掉並定期複查就可以了。

如果不想做腸鏡,也可以先做糞便隱血試驗,如果陽性,再做腸鏡予以確診。

另外,排便如出現一下變化,要引起重視,並及時做腸鏡檢查。

正常的大便,每周大便次數多於2次,且大便成形、好排出,就屬於正常情況!

而在直腸出現癌變之後,患者就會有明顯大便習慣紊亂,多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腹瀉、,或者是二者交替出現。

部分患者還出現了里急後重感,雖然有便意但每次排出大便的量卻並不多,甚至是完全沒有大便排出。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直腸和肛門最為臨近,在癌症發展中可對腸道造成直接刺激,壓迫周圍神經、排便感受器,又或者是癌腫堵塞腸腔、浸潤腸管,最終導致大便習慣紊亂。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候,往往意味著是進展期了,必須抓緊檢查和治療:1、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的改變常為最早出現的癥狀,多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加,腹瀉,便秘,糞便中帶血、膿或黏液;

2、也是早期癥狀之一,常為定位不確切的持續隱痛,或反為腹部不適或腹脹感。

3、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可出現腹部腫塊或腸梗阻癥狀。表現為不能進食、嘔吐、、消瘦以及腹部出現腫塊等典型癥狀。由於腸道被佔位,大便可出現變細、有溝槽等。

尤其對於40歲的中老年和有腫瘤家族史的人,現上述早期癥狀要立即就醫。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胃腸病科普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