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輻射」是2B類致癌物,長期玩會導致腦瘤?真相來了
12歲的浩仔是個遊戲迷,最近又迷上一款手游,整天抱著手機打遊戲,爸媽說了也不聽,晚上還偷偷藏在被窩裡打怪通關。
玩了有一段時間後,浩仔開始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的情況,爸媽帶其到醫院檢查,結果卻發現浩仔腦袋裡長了一個腫瘤,足有鴿子蛋那麼大。
結果嚇了浩仔全家人一跳,幸好醫生評估浩仔情況後,及時讓他住院並為他進行了腫瘤切除手術,術後浩仔恢復良好,在積極配合康復治療中。
提醒:反覆頭痛頭暈或是腫瘤提示信號
顱內腫瘤有良惡性之分,良性腫瘤包括垂體瘤、腦膜瘤、顱咽管瘤等,惡性腫瘤包括原發的腦部淋巴瘤、膠質瘤,和其他部位腫瘤轉移至顱內的腦轉移瘤等。
顱內空間小且容積固定,如果長了腫瘤,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長到一定程度時都會引起腦壓升高甚至腦疝,風險都較大,嚴重時可致命。
之所以顱內腫瘤患者會發生頭暈頭痛,是因為顱內腫瘤會壓迫、破壞和侵蝕腦部皮層結構,破壞腦部皮層神經元細胞,引起神經的異常電活動,有些顱內腫瘤除了影響腦部功能外,還會引起內分泌紊亂、心臟等方面的問題。
除了頭暈頭痛外,早期顱內腫瘤還會引發其它癥狀
一側肢體乏力。顱內腫瘤會引起偏側的肢體無力,並且會有進行性的加重,常伴有溫覺減退和肢體通,患者會覺得一側身體不聽使喚。
語言障礙。顱內腫瘤患者可出現語言障礙,如無法用語言正確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或者無法理解別人說話中的含義。
行走不穩。如果顱內腫瘤累及小腦或者前庭器官,患者會出現行走不穩,表現為頭暈目眩,閉眼時會加重,走直線困難等。
癲癇發作。在顱內腫瘤破壞神經元細胞引起神經異常電活動時,就會發生癲癇,如果沒有癲癇病史的成年人突然出現癲癇,高度警惕腦腫瘤。
發現疑似癥狀要及時檢查
發生疑似癥狀,應常用影像學檢查,目前診斷顱內腫瘤常用的是CT和MRI,不僅能清晰的確定腫瘤的位置、數目和大小,還能推斷顱內腫瘤的病理性質。功能MRI可觀測腫瘤的血容量,推測顱內腫瘤的良惡性,還協助醫生制定手術計劃,避開腫瘤鄰近的功能區。
長期玩手機會增加患腦瘤風險嗎?
很多人認為長期玩手機是顱內腫瘤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目前的研究結果並沒有明確結論。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曾對「手機輻射是否致癌」展開了一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研究納入了13個國家的一萬多名受試者數據,其中包括2765例腦膠質瘤、2425例腦膜瘤、1121例聽神經瘤、109例腮腺惡性腫瘤和7658例正常對照者。
而研究的最後結果表明,使用手機並不會增加罹患上述腫瘤的風險。
手機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並不會殺傷人體細胞或破壞DNA,導致細胞突變,所以適當、正常使用手機並不會增加患顱內腫瘤的風險。
目前顱內腫瘤的發病機制還未完全清楚,比較明確的危險因素是電離輻射,小劑量的輻射也會使得顱內腫瘤發病風險增加。除此之外,還有過敏性疾病、病毒感染、神經系統致癌物等潛在的誘發因素,顱內外傷和飲食中的亞硝胺也是可能的誘發因素。
另外,雖然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手機輻射」劃入,即有致癌可能的物質。但直到目前,科學家們還未找到任何能將手機輻射與腫瘤聯繫起來的機制。
如何預防顱內腫瘤的發生?
目前顱內腫瘤的發病機制還未完全清楚,比較明確的危險因素是電離輻射,小劑量的輻射也會使得顱內腫瘤發病風險增加。除此之外,還有過敏性疾病、病毒感染、神經系統致癌物等潛在的誘發因素,顱內外傷和飲食中的亞硝胺也是可能的誘發因素。
那麼該怎樣預防顱內腫瘤的發生呢?首先是要避免濫用藥物,在孕期或孩子剛出生後濫用藥物,對兒童傷害極大。其次是讓孩子遠離各種輻射,減少讓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後是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健康飲食,不偏食挑食,積極運動,增強身體免疫力,減少患病風險。
大腦對人而言極其重要,也很脆弱,所以顱內腫瘤無論良惡性都會對人產生極大的傷害,平日中要注意遠離輻射,發現疑似癥狀,要第一時間到醫院進行排查,以防患病延誤病情。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腫瘤的真相與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