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溫差大讓皮膚癢?專家教吃5大食物助皮膚保健
當氣溫變低時,人體分泌的油脂變少,易失去水分而乾燥。圖╱123RF
●皮膚癢別過度搓洗,以免破皮出血
●注意疾病引起的皮膚搔癢
●均衡飲食、遠離地雷食物
季節更迭之際,常發生季節性皮膚癢,近日早晚氣溫變化大,許多民眾因皮膚紅腫發癢就診,不少患者還抓到破皮流血感染蜂窩性組織炎。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表示,季節性皮膚癢又稱為「缺脂性濕疹」,當氣溫變低時,人體分泌的油脂變少,皮膚容易失去水分而變得乾燥、發癢、脫屑,若過度清潔、沖洗熱水,癥狀會更嚴重。
NG行為讓皮膚失去油脂
周珈汶說,當身體出現白色細小皮屑,表示油脂分泌不足,有些人誤以為洗不幹凈而加重搓澡力道,皮膚反而更乾裂、干癢。常見的NG行為包括洗澡時水溫過高、過度清潔、不斷沖洗、去角質等,會把皮膚表面的天然水脂層洗掉,失去水分及油脂的保護。
哪些人容易有皮膚搔癢的問題?周珈汶說,老年人、小孩、腎臟功能不好者、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化學治療患者等,他們的皮膚油脂分泌會隨著身體功能變化而減少,應加強保護肌膚、調整生活作息,出現傷口時務必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避免細菌感染出現併發症。
改善生活習慣穿棉質衣服
周珈汶建議,可從日常生活習慣下手改善,避免或舒緩皮膚髮癢癥狀。首先是注意沐浴及泡澡次數不宜太多,水溫避免過高;選擇中性或質地溫和的清潔用品,洗完澡後立刻塗抹保濕乳液;穿著寬鬆舒適的棉質衣服;平常要多喝水、做好防晒。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因接觸面多、過度摩擦的搔癢問題也多。周珈汶提醒,皮膚有異常癥狀時,不要自行購買外用藥膏,應先就診找出根本問題對症下藥,有些皮膚癢可能是內臟疾病所引起,千萬別忽視搔癢帶來的警訊,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機。
注意飲食忌口補充營養素
皮膚髮癢、紅腫有哪些飲食禁忌?周珈汶強調,發病時忌吃羊肉爐、薑母鴨、麻辣火鍋等辛辣及含酒精成分的食物,也要少吃重口味油炸食品,這些都會讓身體釋放組織胺,易產生搔癢感。在預防保養飲食上,建議可多吃富含鋅、維生素A、B、C及必需脂肪酸等五大營養素食物,減少身體發炎反應。
當皮膚搔癢難耐時,周珈汶建議,可用冰敷緩解,或拍打取代抓癢,若無法改善癥狀,一定要就醫治療,勿信偏方,避免造成皮膚二度傷害。
皮膚保健5大營養素食物
護理師周珈汶。圖╱WaCare遠距健康提供
鋅:牡蠣、牛肉、豬肉、南瓜子、堅果
維生素A:豬肝、腰子、紅蘿蔔、南瓜、深綠色蔬菜
維生素B:糙米、燕麥、豬肉、牛奶、綠葉蔬菜
維生素C:花椰菜、甜椒、芥菜、苦瓜、芭樂
必需脂肪酸:鮭魚、鯖魚、酪梨、核桃、芝麻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來源: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