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糖尿病47年,總結了10個飲食控糖方法,最後1個容易被忽視
我患糖尿病47年,今年80歲,最近與老朋友們到醫院體檢,血糖、血壓、血脂、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都正常,血壓130/70毫米汞柱,醫生誇我是老年人的年齡,青年人的血壓。
圍觀者都很羨慕,要我把養生保健的經驗傳授給他(她)們。
我認為糖尿病患者養生保健的知識很多,飲食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幾十年來,我總結了一套適合糖尿病患者的科學進食方法,供大家參考。
1.控數量,不控品種
人體需要7種營養物質,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類)、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和水,這7種營養物質缺一不可。
因此,我在日常生活中糖類、肉類等什麼都吃,只控制進食數量,不控制食物品種,從而滿足了身體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
2.靈活機動地調整食物數量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降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受飲食、運動、降糖藥物的影響,我遵照醫囑,一日3餐,每餐吃2兩米左右,但靈活機動,不死板,每天進食量隨著運動量、藥物量的變化而變化。
如果當天運動量或藥物量增大,飲食量就隨之加大,否則就相應地減少,使飲食、運動、降糖藥物這三者始終保持在合理範圍之內,從而使血糖保持穩而不亂。
3.飲食宜粗不宜細
科學研究證明,加工太精細的食品不僅損失了營養成分,而且提高了升糖指數,加工越精細的食品,升血糖的速度越快,對控制血糖不利。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選食五穀雜糧,如:玉米、燕麥、蕎麥、麥麩、紅薯、豆類等。
4.飲食宜淡不宜咸
我以清淡飲食為主,不抽煙,不飲酒。
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不吃或少吃用食鹽腌制的蔬菜和臘肉製品,以防止鈉鹽過多加重腎臟的負擔。
5.先喝湯,最後吃主食
以前我用餐時先吃飯和菜肉,再喝湯,吃完後總覺得肚子不飽,還想吃。
後來,我改為先喝湯,接著吃蔬菜、肉類等,再吃主食。
這樣增加了「飽腹感」,減少了主食的攝入量。
6.吃飯定時定量
我按照人體生物鐘運轉規律,做到定時、定量用餐。我一般早、中、晚吃3餐,每餐2兩米左右。
如果晚上加班,在睡前吃幾片水果或喝半杯牛奶,以防夜間低血糖。
7.不吃或少吃加了單糖、雙糖的食品
按食物進入血液的快慢分為多糖食品、雙糖食品和單糖食品三大類。
單糖食品:添加了葡萄糖、果糖的食品。
雙糖食品:添加了蔗糖、乳糖、麥芽糖的食品。
這兩類食品中的糖進入人體後不需要經過胃腸消化,直接進入血液,迅速升高血糖。
我除了發生低血糖時吃這些食品以外,一般不吃或少吃含單糖和雙糖食品。若吃了後就按「食品交換份「減少相應的主食量。
平時我一般都是吃需要經過胃腸消化的多糖類食品,即五穀雜糧,確保血糖的穩定性。
8.少吃燥熱生火的食品
我與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一樣,屬於陰虛火旺體質,肝火旺盛,脾氣暴燥。因此我一般不吃燥熱生火的食品,防止「火上加油」。
高麗參、茴香、桂皮、八角、胡椒,羊肉、狗肉等都屬於燥熱類的食品。
9.科學加工調配食物
我國著名營養師于若木說:「科學配餐是不用資金投入就有提高和改善人的健康的有益方法」。
實踐證明:食物配置和加工方法,與食物的營養成分和血糖升降有密切的關係。
如自己做麵條,加入雞蛋和面,可降低麵條升血糖的速度。
吃胡蘿蔔就切片和肉炒著吃,胡蘿素保存率高達91%。
日常生活中把食物搭配好了,不僅營養有保障,對控制血糖也有好處。
10.選食對管理糖尿病有利的食品
大千世界,有利於防治糖尿病的食品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吃以下幾類食品:①味苦食品。如:苦丁茶、魚腥草、蒲公英、車前草、龍膽草、苦瓜等。
②對血糖影響小的水果:如柚子、鱷梨、桑椹等。
③低糖、低脂食品:如:大豆及其製品。
④「五高」食品。如:高蛋白質、高膳食纖維、高硒、高鉻、高鎂食品等。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來源:糖尿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