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跑死在賽道,不死在病床邊,62歲阿姨運動抗癌成功
有的人跑步是為了鍛煉身體,有的人跑步卻是為了活下去。
一、62歲阿姨抗癌記:寧跑死在賽道,不死在病床邊
2002年,因為治療頸椎病,劉英愛上了跑步,一開始跑步的目的是為了鍛煉,之後逐漸發展成了愛好,每天能跑10km。2012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認識了一位馬拉松愛好者,並在對方的鼓勵下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報名了2014年的馬拉松比賽,沒想到第一次就跑出了不錯的成績,這一年她53歲。
還沒從比賽的喜悅中緩過神來,她的母親突然去世,劉英也查出了胃潰瘍。之後她又堅持跑完了一次馬拉松比賽,再去醫院複查時卻被確診為淋巴瘤。
2、選擇保守治療,堅持馬拉松
當時專家都建議劉英馬上進行化療,作為一種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化療是淋巴瘤的一線療法,但她不願意放棄自己熱愛的馬拉松,因為一旦開始化療會造成身體損傷,可能會讓她無法再跑步,最終決定保守治療,回家只吃藥。她說「自己寧願死在賽道上,也不願意躺在病床上。」想要用運動來對抗癌症。
3、追夢馬拉松六星大滿貫
因為擔心病情加重,自己的時間來不及。在確診後的半年多時間裡,劉英參加了國內多個全馬比賽。之後又聽說有世界級六星滿貫,讓女兒給她報名了柏林馬拉松,開啟了自己的追夢之路。
世界著名六大馬拉松賽事分別是波士頓馬拉松、倫敦馬拉松、柏林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紐約馬拉松和東京馬拉松賽,被稱為世界六大滿貫馬拉松賽,也是馬拉松的頂級賽事。從2015年到2018年,劉英逐一完成了全程比賽,有些比賽的成績甚至比賽事所有參賽人員的平均成績還高。
4、癌細胞消失了
2018年,倫敦馬拉松結束後,劉英回到國內去醫院複查,結果已經檢測不到癌細胞,全身多處未見異常。
劉英的故事給了很多人鼓勵,但也有人持懷疑態度,難道癌症真的可以通過運動來解決嗎?
二、運動真的能抗癌,激活抑癌基因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團隊曾進行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分別取肥胖、糖尿病模型小鼠,在這個基礎上用化學致癌物誘導肝癌發生,之後讓小鼠使用轉輪進行鍛煉。
之後分別在12周、24周對小鼠的身體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運動12周讓運動組小鼠體內的血糖、胰島素以及脂肪肝水平明顯改善了,且小鼠肝臟內不典型增生的肝細胞比例也明顯下降了。同時,小鼠體內的抑癌基因表達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無獨有偶的是,劍橋大學發現運動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風險,乃至所有癌症患者的死亡率。研究人員分析了1.5萬名中老年人的數據發現,無論之前是什麼樣的運動量,只要現在開始運動都與全因死亡風險下降相關。平均每年每增加3~4分鐘快走的運動量,與全因死亡風險下降22%、心血管死亡風險下降25%、癌症死亡風險下降12%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癌症患者運動抗癌,但別脫離了醫學治療。
完全放棄治療會導致癌細胞在體內不斷繁殖,讓患者的組織器官逐漸惡變、乃至衰竭;大量的癌細胞攻擊身體還會給患者帶來難以忍受的疼痛感;同時,癌細胞大量複製還可能會誘發嚴重感染、讓患者無法進食、生活無法自理等,發展到最後會讓患者的死亡提前到來。而且馬拉松運動量大,也會加速身體的消耗。
運動對於健康有好處是毋庸置疑的,但對此也要持有正確心態,該如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呢?
三、哪些運動效果好?
《柳葉刀》雜誌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對於身體健康收益最高的三項運動為揮拍運動、游泳以及有氧運動。
其中馬拉松就是一種有氧運動,堅持馬拉松可以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肌肉/骨骼的支撐也會加強,還可以促進身體循環、排毒,幫助心肺功能增強等。
不過跑馬拉松,也要當心潛在隱患:1、傷害膝蓋
馬拉松是一項長期的耐力運動,容易對膝關節造成損傷,誘發軟骨髕骨關節炎發生。特別是熱身、跑步姿勢不正確的情況下,容易加重膝關節損傷。
2、加重心臟負擔
馬拉松要求很強的耐力,長期跑馬拉松會運動負荷增大,心臟功能如若跟不上運動量的增加,會引起心肌缺血、供氧不足發生,也容易誘發心肌慢性損傷。
雖說馬拉松對健康可能會帶來一些隱患,但保持正確的方法運動,也是可以給健康帶來好處的。
四、健康跑馬拉松,要量力而行
1、平時加強體能訓練
馬拉松對於體能的要求較高,所以平常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體能鍛煉。建議每周至少進行3次及以上不少於40分鐘的大肌群運動,以此來提高身體的力量。
2、體檢不能少
賽前建議進行一個全面體檢,確保自身身體健康,這樣做可以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3、做好準備活動
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準備工作,讓體溫升高、肌肉協調性/伸展性/彈性得到提高,這樣一來身體可以更好進入運動狀態,可避免運動損傷、意外發生。
堅持進行運動可以給健康帶來很多好處,尤其是癌症患者,可以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積极參加運動,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腫瘤的真相與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