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體重的那些事——製造能量「缺口」
製造能量「缺口」
對於肥胖者而言,減肥沒有捷徑,管住嘴、邁開腿就是減肥的核心,也就是控制能量攝入,增加能量消耗,製造出一個能量的「缺口」,久而久之,達到控制體重的目標。
能量「缺口」怎麼形成?
1
能量攝入小於能量消耗就會出現能量「缺口」,能量的消耗有多方面,包括基礎代謝、身體活動和食物熱效應,還包括特殊人群的其他消耗,如未成年人的生長發育需要、孕期和哺乳期的額外需要、創傷患者的康復需要等。
2
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成年人的能量消耗可以進行測量或評估。基礎代謝約佔人體總能量消耗的65%~70%,身體活動約佔總能量消耗的15%~30%,食物熱效應約佔10%,對於一般人群而言,這三者的比例大致固定,但是肥胖或者疾病狀態下能量的消耗會有一些變化。
影響能量「缺口」的因素
「管住嘴,邁開腿」,這個說法可能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膳食能量「缺口」製造過程中的可控性和重要性,嚴格控制膳食總能量攝入,做到「夠了就好」,保證攝入「少」一點,同時還要保證食物種類的多樣化和膳食的質量,做到合理膳食。
對於「邁開腿」,其實就是指能量的消耗。機體多種消耗能量的途徑都會不同程度對能量消耗產生影響。
1.基礎代謝和靜息能量消耗
基礎代謝指人體在安靜和恆溫條件下(18~25℃),禁食12小時後,靜卧、放鬆且清醒時的能量消耗。基礎代謝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最低能量消耗,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稱為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BMR檢測比較複雜,靜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是指在溫度適宜和安靜休息狀態下的能量消耗,非禁食狀態,因此,REE比 BMR稍高,但它們的差值較小,一般小於10%。
影響基礎代謝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1)身高、體重和人體構成,體表面積越大,通過體表散熱就越多,基礎代謝能量消耗也隨之增加,體重與基礎代謝也呈正相關,體重越重,基礎代謝率也會有所增加;(2)年齡和性別,女性的肌肉量少、脂肪量多,基礎代謝率較男性低,而孕期和哺乳期時升高,老年人基礎代謝顯著低於年輕人;(3)激素水平,甲狀腺素可以增加幾乎所有細胞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加基礎代謝,腎上腺素可以使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心率加快,增加基礎代謝率;(4)氣候和溫度,在適宜的環境中,基礎代謝會降低,而過高和過低溫度時基礎代謝會增加,寒冷時的能量消耗更大;(5)其他: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等導致機體興奮性升高,也會提高基礎代謝率。
2.食物熱效應
也稱食物特殊動力作用,是指因進食而導致的能量額外消耗,在人體進食過程中,營養素的消化、吸收、代謝和轉化需要消耗額外的能量,並同時致體溫升高和能量散發。不同食物的熱效應不同,脂肪的食物熱效應最低為4%~5%,糖類為5%-6%,蛋白質為30%,混合性食物為10%。
3.身體活動消耗
除了基礎代謝和食物熱效應,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PA)所消耗的能量占人體總耗能的15%~30%,活動量大者佔比更高。無論是鍛煉還是日常工作,身體活動均消耗能量。身體活動消耗的個體差異巨大,依賴於身材和運動習慣,長期久坐的人活動消耗顯著減少;與人體肌肉量明顯相關,肌肉量大的人活動消耗也越大。在估計能量需求時,可將身體活動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並賦予不同的能量係數。
能量「缺口」等於脂肪消耗?
有很多減重的人,經常計算自己多久能減到正常體重,通過食物攝入的能量值與身體活動消耗的能量值來計算,但是,並不能簡單用這個能量「缺口」疊加換算脂肪的減少。
比如,一個肥胖男性,每天通過運動多消耗100千卡能量,一年可以累計能量「缺口「為36500千卡,每斤脂肪的供能是4500千卡,如果按簡單的」缺口「數量疊加,一年可以減8斤脂肪,5年可以減40斤脂肪(20公斤)。但事實上,每天少吃100千卡,5年大約能減9斤(4.5公斤),和預計的相差甚遠。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身體機能習慣保持一個與自身相適應的動態平衡,通過各種方法拒絕改變,會通過降低基礎代謝,減少食物熱效應,努力將體重控制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導致所減的體重不是簡單的疊加。少攝入的能量也不會完全減在脂肪上,肌肉等瘦體重同時也會流失,所以能量「缺口」≠減掉的脂肪,減肥不只是像做數學題這麼簡單,而是要持續讓自己的身體處在新的挑戰中,離開自己的「舒適區」,才能維持減肥的效果。
來源:溫哥華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