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時「幾斤幾兩」 能暗示智商高低?
小麥距離預產期還有3個月,婆婆經常沒事就過來送吃的喝的,為此她的體重也比同期孕婦肉眼可見的胖許多。
每次她想少吃點,婆婆就恨不得把飯喂到嘴邊:「懷孕就是要吃好,將來生下的孩子才能白白胖胖的。」
還說生出來的孩子重點好,怎麼也得7.8斤以上,這樣的孩子腦容量大,也越聰明,體質也會好,更好養活。
但她覺得婆婆這些思想太傳統了,寶寶也不是越重越好,兒媳兩人為此還吵過很多次,為了躲婆婆,最後小麥還搬回了娘家待產。
其實至今關於嬰兒體重和智力的關係還有不少傳說,這些說法背後是否真的有科學依據,真相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
一、寶寶的體重跟智力高低有啥關係?
其實至今也還有不少老一輩的人覺得剛出生的寶寶,體重越大越聰明,難道智商和重量之間真的存在某種聯繫,為了找出真相,小九還真查到不少相關研究。
哈佛大學醫學院曾就該話題進行過相關調查,經對比不同體重嬰兒的智商測試,發現體重在6.5-7斤左右的孩子智力測試分數最高。
美國兒科學會也曾在《兒科》雜誌發表過一篇相關研究,研究員將4696名剛出生的嬰兒,按照體重劃分為5組對照組,並分別在他們19歲、28歲、50歲三個年齡段進行智商測試,結果發現體重越高的組,智商分數越高,但超過8斤的出生嬰兒組中,智商得分卻有所降低,認為寶寶出生體重在7-8斤的未來智商更高。
但由於該研究仍屬於觀察性研究,而且統計到的智商差距也不是非常大,所以不用過度解讀寶寶出生體重,理性看待即可。
而且科學家們也指出,孩子未來的智商表現不完全受體重影響,孩子後期大腦發育以及後天家庭、教育都會影響最終的智商值,需要注意的是,寶寶出生體重無論是過高還是過低都不是好事,而且還可能面臨其他健康風險。
1、體重低於2.5公斤
寶寶體重太低往往可能是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的表現,這種寶寶出生後發育也可能比同齡人要慢,而且可能面臨免疫力差、智力不健全等風險。
2、體重超過4公斤
超重新生兒往往是營養過剩導致的,這種寶寶過於肥胖,不僅出生時可能難順產,出生後肥胖的身體也可能給心肺功能造成較大負擔,未來出現糖尿病、肥胖的風險也更大。
二、頭頂「兩個旋」的孩子會更聰明嗎?
仔細觀察會發現,有的人頭頂只有1個發旋,但有的人有2個發旋。
實際上,胎兒從第4個月開始,頭髮毛囊按基因和子宮壓力影響,已經部署好了特定的排列角度,95%的人只有1個且按順時針旋轉的發旋,只有5%的人可能出現多發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發布過關於發旋的研究,認為多發旋其實受胎兒在子宮內的體位影響,可能會不斷觸碰子宮壁某個位置,導致局部毛囊排列方向出現改變。
關於發旋數量,民間有著「一旋精,二旋愣,三旋打架不要命」等類似說法。認為有兩個旋的孩子更聰明,有的還說發旋其實是疾病風險的信號,這些關於發旋的說法到底是真是假?兩個旋代表什麼?
《人類生物學雜誌》曾在2021年發布過一篇關於發旋的研究報告,並沒有發現發旋和性格的關係,另外和左右利手的相關性也很低。
很顯然,無論是智商還是性格特徵,都沒有發旋什麼事,真正能和發旋能牽扯上的無非是頭髮造型打理上的問題。
所以家長不用過度解讀發旋與孩子的健康、智力的聯繫,與其不斷給孩子貼上這些因果標籤,不如關注好孩子生長發育的健康引導,避免孩子未來錯誤接受標籤作為壞習慣的理由。
三、孩子走路越早,就表示越聰明?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早在2013年就有瑞士學者進行過相關調查,研究員對222名健康新生兒進行長期跟蹤,並在孩子出生後定期安排多項運動與智力的測試和評估,發現孩子在8.5-20月齡期間基本學會獨立行走,至於走路早晚並沒有讓孩子智力或運動機能體現差異化,也就是說孩子走路早或晚和智商沒啥關係。
而在2016年《兒科》雜誌刊登的一篇類似研究中,研究員收集了599名在2008年-2010年期間出生的孩子不同月齡出現的運動發育指標,其中獨立站立的年齡越早,孩子在4歲時的認知評估越高,認為不同月齡完成的運動發育指標(獨坐、爬行、扶站、獨站、獨走……)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育。
但由於該研究樣本數據太小,又只是觀察性研究,所得結論並不足以支撐走路、站立早或晚就認定孩子智商表現高低。
寶寶學會站或走都存在一定個體差異,但基本也有一個大致月齡,相反過早或過晚都不好,在下肢力量發育不健全基礎下拔苗助長會加重對寶寶的脊柱和下肢負擔,不利於下肢關節健康,可能影響寶寶未來腿型和體型情況。
所以家長不用操之過急,遵循孩子發育規律,鼓勵寶寶自己站立或走路,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安排。
其實孩子的智力表現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除了基因遺傳、後天條件以及生活環境都會影響孩子智商,不用糾結有的沒的說法。
來源: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