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魚對身體好 但4種魚盡量少吃可能致癌

2025年03月09日 15:28 簡體 正體   評論»

魚肉因其豐富的營養成分和多樣的方式,一直是人們餐桌上的常客。然而,並非所有的魚都適合頻繁食用,有些魚甚至可能增加風險。

王阿姨自退休後,每日生活規劃得有條不紊:清晨外出採購新鮮蔬果,之後下樓跳跳廣場舞;下午則負責接送孫子放學,日子過得愜意而充實。

然而,近期她遭遇了一件煩擾心緒的事情。在上網衝浪時,一篇標題醒目的文章躍入眼帘——「警惕!四種過量食用或致癌症風險!」。

王阿姨素來對魚情有獨鍾,視其為優質蛋白的理想來源,未曾料到魚類竟也與癌症有所關聯,這讓她大為震驚!心中不安的她遂向老友傾訴,老友聞言寬慰道:「莫慌莫急,網路信息紛繁複雜,真假需以科學眼光審視。」

那麼,究竟哪些魚類食用不當可能增加致癌風險?日常食魚又該注意哪些細節呢?

01

吃魚時記住這5點小細節,

營養價值會翻倍

1.選擇新鮮的魚

新鮮的魚肉質緊實、有彈性,魚眼清澈透明,魚鰓鮮紅色且無異味。在購買魚時,可以通過觀察魚眼、魚鰓和魚身的狀態來判斷魚的新鮮度

同時,盡量選擇來源可靠、保存得當的魚類產品,避免購買來源不明或保存不當的魚類。

2.徹底煮熟

為了確保魚肉的安全性和營養價值,建議將魚肉徹底煮熟後再食用。高溫可以殺死魚肉中的寄生蟲和細菌,同時保留魚肉中的營養成分。在烹飪過程中,可以使用蒸、煮、燉等低溫烹飪方式,避免高溫油炸或煎烤破壞魚肉中的營養成分

3.適量食用

雖然魚肉營養豐富,但並不意味著吃得越多越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周最好吃魚2次或300~500克。適量食用魚肉可以獲取足夠的營養成分,同時避免攝入過多的污染物和。對於孕婦和兒童等敏感人群,更應控制魚肉的攝入量。

4.多樣化選擇

不同種類的魚肉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和風味特點。為了獲取更全面的營養和更豐富的口感體驗,建議多樣化選擇魚類產品。例如,深海油性魚如三文魚、鳳尾魚、鯡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對心血管健康有益;而淡水魚如鱸魚、鯽魚等則含有豐富的和礦物質。通過多樣化選擇魚類產品,可以確保攝入更全面的營養成分。

5.合理搭配

在吃魚時,可以搭配大量的蔬菜、水果和全穀物等食物,以提高魚肉的營養價值。蔬菜和水果富含和礦物質,有助於促進魚肉的消化吸收;而全穀物則富含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通過合理搭配食物,可以確保飲食的均衡和營養的全面性。

03

4種魚盡量少吃,

可能致癌

1.高汞魚

汞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長期攝入會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高汞魚如馬林魚、旗魚、長壽魚、劍魚、方頭魚和大眼金槍魚等,因其在食物鏈中的位置較高,體內積累的汞含量也相對較高。

因此,建議盡量避免食用這些魚類,特別是孕婦和兒童,更應謹慎選擇。

2.烤魚

烤魚雖然美味,但高溫烹飪過程中可能產生苯並芘、雜環胺等致癌物質。此外,烤魚往往經過油炸或煎烤,魚肉中的營養成分在高溫下會遭到破壞,營養價值大打折扣。因此,建議減少烤魚的食用頻率,選擇更健康的烹飪方式。

3.中式鹹魚

中式鹹魚在腌制過程中會產生,亞與腌製品中的蛋白質分解產物反應會形成亞硝胺,這是一種強致癌物。長期攝入亞硝酸鹽會增加致癌風險,因此建議盡量少吃鹹魚。

4.生魚片

在中國南方地區,很多人喜歡吃生魚片。然而,這種飲食習慣容易感染華支睾吸蟲(肝吸蟲),肝吸蟲一旦進入人體,會在肝內膽小管中寄棲,損害肝臟健康,並可能引發膽囊炎、肝硬化和膽管癌等疾病。因此,建議盡量避免食用生魚片,確保魚肉完全煮熟後再食用。

03

營養更高嗎?

關於野生魚與養殖魚的營養之爭,其實並沒有絕對的答案。野生魚在自然環境中生長,其肉質和口感可能更為鮮美,但野生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導致魚肉中積累更多的污染物和重金屬。而養殖魚在人工控制的環境下生長,雖然口感可能稍遜於野生魚,但其營養成分和安全性往往更有保障。

事實上,野生魚與養殖魚的營養價值並沒有顯著差異。無論是野生魚還是養殖魚,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因此,在選擇魚類時,更重要的是關注魚的新鮮度、烹飪方式和食用量,而不是過分糾結於野生與養殖的區別

來源:家庭醫生在線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