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快和走路慢的人誰更長壽?二者或相差16年
同樣是六十歲的兩個老人,走路的表現卻完全不同,雖然兩位都能走路,但是走路的速度卻完全不同,其中一位走路的速度特別慢,並不是他不想走快,而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原來,這名老人先後罹患了高血壓、冠心病、2型糖尿病,半年前又中過一次風,毫不誇張地說,身體每況愈下,根本沒辦法快步走了。
再來看另外一個老人,老人的身體一直非常硬朗,去醫院做過很多次體檢,也沒發現什麼大毛病,這樣的老人,身體健康,走路時的步速當然就比較快了。
那麼,問題來了,走路快和走路慢的人,誰更長壽呢?
不妨來看一項研究。
英國萊斯特大學發表在《自然》子刊上的一項研究也給出了相似的結論。研究人員收集了英國生物銀行內405981餘名平均年齡56.5歲的受試者的基因數據,根據受試者的自我報告以及佩戴腕帶加速度記錄的數據顯示,所有受試者當中步行速度緩慢的佔6.6%、中等速度佔41%、步行速度適中的佔52%。
研究人員根據所有受試者走路速度分為慢速步行者(每小時<4.8公里)、中等步速者(每小時4.8~6.4km)以及快速步行者(每小時>6.4 Km),結果發現,相較於慢速者,中等和高速步行者的端粒明顯更長。一生都走路速度快的人,中年時期的生物學年齡會年輕16歲。
由此可見,走路快的人更易長壽,這並不假,作為醫生,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個老年人到底能不能長壽,走路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走路時如果有以下特徵的老人,毋庸置疑,顯然更易長壽。
第一,走路時步態正常的人,更易長壽
老年人是否身體健康,走路時步態很重要,當疾病來臨的時候,常常會引起步態的異常,比如當中風來臨的時候,由於會引起偏癱,常常會導致偏癱步態,當一個人罹患帕金森的時候,四肢在放鬆時會不受控制地抖動,走路時拖步,動作遲緩,全身肌肉僵硬,還容易站不穩或摔倒。
還有,如果罹患了小腦的疾病,比如小腦腫瘤,患者在走路的時候會失去平衡,出現醉酒步態,也就是說走路的時候東倒西歪。
第二,每天堅持走路6000步-8000步的人,更易長壽
一個人要想發揮更好的鍛煉效果,不僅要堅持走路,還要堅持科學走路,每天走路的步數如果太多,很容易加重膝關節的負擔,由於帶來膝關節的損傷,可如果每天走路的步數太少,又很難發揮鍛煉效果,給大家的建議是,每天走路的步數,最好保持在6000-8000步左右。
第三,走路時沒有身體的不適,更易長壽
走路看似是一項很簡單的運動,其實卻需要身體多個器官的協調作用,走路時我們要抬頭挺胸,這樣才能眼觀四路耳聽八方,走路需要大腦、肺部、心臟和骨骼的全面協同,如果任何一個器官出了問題,走路時都會出現不適。
如果大腦出了問題,走路的時候可能反應遲鈍,或者出現異常的頭暈頭痛,如果肺部出了問題,走路時可能氣喘吁吁,如果心臟出了問題,走路時可能胸痛胸悶,如果骨骼出了問題,走路時可能會出現全身的骨痛及關節異響。
第四,走路太慢,是因為身體不好怕摔跤
走路太慢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自信,不敢走快,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很硬朗,他有充足的自信,那麼走路時當然步速會保持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
來源:醫學原創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