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自己得癌症 做什麼檢查比較好?別糾結 醫生給出三點指示
過去一年,我國新增380.4萬癌症病人,其中有229.6萬人被奪去生命,相當於平均每天有6000多人死於癌症。這組可怕的數據讓人惶恐,也不禁讓人發出疑問:癌症真的不可以預防嗎?
癌症早篩的重要性
並非如此,癌症防治,關鍵在早發現。癌症高發也與人們的防癌意識薄弱有關,很多偏遠地方的人,甚至從未聽說過癌症早篩。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大部分人都會定期到醫院檢查身體,以便把握自己的身體狀況。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在體檢的時候查出癌症卻渾然不知呢?
其實,普通的體檢與防癌體檢不同,兩者不是一回事。普通的健康體檢只是一個初篩過程,並不知道身體有病還是沒病,相當於「撒大網」。防癌體檢可根據每個體檢者的年齡、性別、家族史、病史等設計有針對性的項目,發現早期或者尚未出現癥狀的腫瘤患者,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使患者及早康復。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幫助患者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命質量、減少疾病支出。
得了癌症,只能等死嗎?
癌症=絕症,這是很多人固有的觀念,認為「得癌後,錢花了,人沒了」。因此,一些人知道自己患癌後,拒絕治療,想著語氣花這麼多錢還治不好病,還不如把錢留給子孫後代。
得了癌症,只能等死?這種想法是時候改變了。
2006年,世衛組織提出:癌症其實是一種可以調控的慢性疾病,雖然不能根治,病人卻能長期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雖然很多晚期癌症都無法治癒,但是在保守治療下,患者可以實現長期帶瘤生存,有的癌症患者已經實現了帶瘤生存十幾年,與正常人無異。而且,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未來會研發出越來越好的葯,也會有越來越高級的醫療設備,足以對抗癌症。
所以,得了癌症不等於被判了死刑。
有人說,趙忠祥這麼有錢都逃不過癌症,我們普通人更難了。回顧趙忠祥的經歷,我們可以發現,他是2019年年底才發現癌症,並且已經擴散,才錯過了最佳治療機會,在2020年年初醫治無效去世。
假設他能早早發現身體不適,提高警惕,或許在癌症早期他就能得到系統的治療,獲得延長生命的機會。但是,一切都太晚了。這也更加突出了普通人定期體檢,癌症高危人群定期癌症篩查的重要性。因為防癌體檢除了會進行常規的內外科檢查,還會加查甲狀腺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一些常見、高發的癌症項目,有助於早日揪出癌症,贏得治療時間。
同癌症高危人群對應的相關類型癌症篩查
對於癌症篩查,雖然小艾已經說了很多,但有朋友還是存在疑問,比如:「我常常感到左胸痛,懷疑是乳腺癌,應該做哪一項檢查呢?」
「癌症篩查需要全身各個器官都篩查嗎?沒有出現癥狀可不可以做?」
「我屬於肝癌高危人群,防癌體檢可以查出來我是否患有肝癌嗎?」
關於癌症篩查,小艾有必要跟大家說明三點:第一,防癌體檢主要是針對有癌症家族史、長期有抽煙和喝酒等不良嗜好、患有某些疾病、年齡到達一定階段等癌症高危人群。
第二,防癌體檢也包括一些常規項目,比如一般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脈搏、腰圍)、內外科檢查、腎功能、血脂、血糖、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常規心電圖、胸部正側位片、肝膽脾胰雙腎超聲等。只不過,不同的人需要做的檢查項目不一樣,需要結合自身的工作環境、性別和年齡因素、生活方式以及過往疾病史或家族疾病史等做相應檢查計劃。項目主要包括影像診斷(超聲、鉬靶、低劑量CT等)、腫瘤標誌物檢查,必要時還需要進行內鏡檢查。
第三,防癌體檢只是能夠幫助提早查出癌症,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提高生存率,想要預防癌症,還得了解致癌誘因,及時避開。
防癌體檢需要多久做一次呢?專家表示,防癌體檢講究個體化和有效性,不需要每年都做。一般來說,胃鏡可以3年檢查一次,腸鏡可以5年檢查一次,鉬靶可以2年檢查一次,宮頸癌篩查可以根據情況3-5年檢查一次。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防患於未然」。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我們依然需要警惕。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做好防範,還需要定期做防癌體檢。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把握在自己手裡!
免費安卓翻牆APP、Windows翻牆:ChromeGo
AD:搬瓦工官方翻牆服務Just My Socks,不怕被牆
來源:39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