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會遺傳?8年研究:這樣吃降「糖二代」風險

2021年09月30日 4:46 簡體 正體   評論»

說起,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種「老年病」。但如今,生活方式和結構的改變,拉近了人們與糖尿病的距離,數量大幅上升。

2020年4月發布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中成年糖尿病患者總數近1.3億,位居全球第一。

因為癥狀隱蔽,糖尿病也被稱為「無聲的殺手」,其併發症累及血管、眼、腎、足等多個器官,致死率高,嚴重影響

,時常能看到子女和父母同時患上糖尿病。糖尿病到底會不會?《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為你解讀糖尿病的遺傳奧秘,並教你如何在「落水期」降低

糖尿病到底會不會遺傳?

糖尿病不是傳染性疾病,但具有一定遺傳性。

2020年,北京大學公衛學院、江蘇疾控中心曾對蘇州市吳中區49266名30~75歲的患者,進行了平均7.08年的隨訪。

結果表明,與無糖尿病的人相比,有家族史的人糖尿病風險增加了0.9倍以上;如果家裡糖尿病患者多於2人,患病風險至少會增加1.27倍;母親患病,其他家庭成員患糖尿病的風險是無家族史的2.03倍。

//1型糖尿病有明顯遺傳性

糖尿病可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現有的研究已經發現了20多個與1型糖尿病有關的致病基因,確定了遺傳是1型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因素。

//2型糖尿病與遺傳有一定相關性

中國近1.3億糖尿病患者中有90%~95%的患者屬於2型糖尿病,其中一半病例都與遺傳有關。

美國糖尿病協會也曾公開一組關於糖尿病遺傳性的數據:父母雙方都患有2型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的概率達50%;父母有一方患2型糖尿病,若是50歲前確診,孩子患病概率為14%,若是50歲後確診,孩子患病概率為7.7%。

健康飲食降低「糖二代」遺傳風險

遺傳因素好比「種子」,而環境因素就是「土壤」。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控制糖尿病起到了很大作用。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是「糖二代」,如果堅持健康飲食,也可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研究人員對英國生物庫中2006~2010年35.7萬名遺傳和飲食數據完整的參與者進行研究,並平均隨訪了8.1年。

研究根據與糖尿病風險相關的424個變體計算出遺傳風險評分,遺傳評分越高,表明遺傳度越高。

通過飲食質量評分評估健康飲食情況,分數越高代表整體飲食質量越高。

研究發現,在遺傳風險評分最高的參與者中,如果飲食質量評分增加1個標準差,糖尿病風險下降了23%。

可以得出結論,遺傳度越高,糖尿病風險越高,但飲食質量高有助於降低糖尿病風險。

按這種順序進餐,越來越穩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還不能算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血糖要比一般人群高,可以稱為「落水期」。

如果這個時候進行干預,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不用吃藥,通過「落水期」的科學飲食,多數可以逆轉到正常狀態。

科學的飲食順序可以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升糖速度,專家推薦最好遵循以下的進餐順序:1餐前先喝湯

胃的飽腹時間約為15分鐘,進食湯水、蔬菜和肉類後,會增加飽腹感,易升糖的主食就吃得少了。

廣東居民中肥胖者比例較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喜歡在餐前喝湯。在正餐前喝湯可以明顯稀釋胃酸,降低食慾,使人吃得較少。

2吃蔬菜、魚肉

吃蔬菜的同時可吃些魚、蛋等低脂、高蛋白質食物。魚肉的製作也應用較為清淡的烹調方法,如清蒸、水煮等,避免油炸。

3最後吃主食

主食應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小米、燕麥等,這些粗糧在胃裡消化的時間長,所以升糖指數較低,對血糖的影響也較慢,可以有效抑製糖友餐後血糖升高。

特別提示,參考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谷薯類主食攝入量應控制在每天250~400克之間;

雞蛋40~50克、奶製品300克;

畜禽肉類和魚蝦攝入量都建議40~75克;

蔬菜最好500克,其中綠葉菜可佔200克,因為深綠色葉菜的飽腹感較強,熱量低,可抵禦飢餓。

註:這裡所說的重量是指食物可食用部分的生重。各人可根據身體情況和運動量,在保證營養均衡的情況下,適當進行調整。

降糖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

糖尿病前期是控制糖尿病的最佳階段。多項研究證實,在糖前期進行生活干預,一半人可以繞開糖尿病;另一半人群即使患上糖尿病,也可以減少30%左右的心血管事件。

目前,中國至少有3億~5億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被認為是糖尿病發生的「分水嶺」,此時,個體血糖水平比正常人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一般分兩種情況:空腹血糖偏高(IFG),其血糖介於6.1~7.0毫摩爾/升之間;

糖耐量異常(IGT),空腹及餐後血糖均偏高,血糖介於7.8~11.1毫摩爾/升,也稱糖耐量受損。

《中國糖尿病前期臨床干預專家共識(2019)》指出,單純的空腹血糖偏高(IFG)或糖耐量異常(IGT)人群屬於較低風險,可以主要以生活干預為主。

飲食干預

平衡膳食,每日所需熱量45%~60%來自碳水化合物,25%~35%來自脂肪,15%~20%來自蛋白質;

烹飪時要盡量採用植物油,保證不飽和脂肪酸攝入;

適當進食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限鹽限酒,最好滴酒不沾,如果飲酒,要計入總熱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千卡熱量。

運動干預

有氧和抗阻運動,要聯合進行,為了避免損傷,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運動計劃。

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續運動20~60分鐘或不少於10分鐘。

抗阻運動,如舉啞鈴和杠鈴等,每次2~3組,每組8~10次,組間休息2~3分鐘;每周至少2次抗阻運動,之間應間隔1~2天。

控制體重

超重或肥胖者要將BMI(體重指數)調整到24左右,或體重至少下降7%,並使體重長期維持在健康水平。

空腹血糖偏高(IFG)+糖耐量異常(IGT)合併1種及以上風險因素的人群屬於較高風險,比如有糖尿病遺傳家族史、肥胖、年齡在40歲以上、乏力、皮膚瘙癢、傷口不容易癒合等,可考慮在調整生活方式的同時選擇適當的藥物干預。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生命時報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