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熬夜到兩點,離猝死還有多遠?
「沒白沒黑地寫代碼,好幾次寫到下半夜,實在累得不行了,往椅子上一靠就睡著了,第二天睜開眼了繼續寫。
他們同事說,早上看見他,不是躺在那兒,就是趴在那兒,都忍不住想上去試試他還有沒有呼吸了。
沒想到,現在都變成真的了……」
最近,電視劇《完美關係》中,女友對程序員楊墨猝死前工作狀態的描述,被頻頻提起。
這幾年,有關「猝死」的新聞,似乎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也讓「擔心自己會猝死」成了不少人的心病。
這種擔心,絕不是杞人憂天。
國家心血管中心在2019年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平均每分鐘就有一個人因此去世。
其中,有43%是18歲~39歲的中青年人。猝死者的平均年齡,只有43.8歲。
猝死,離我們,或許比想像中還要近。
01
什麼是猝死?
猝死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死」這個後果,也在於「猝」所代表的猝不及防、突如其來和來不及反應。
世界衛生組織給猝死的定義是: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多以6小時定義),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
根據不同病因,一般分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其中,心源性猝死,是中國猝死發生的首要原因。
《中國5516例屍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徵分析》/《中國急救醫學》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室顫動(室顫),90%的心源性猝死都是由它導致。
我們常在醫療劇中看到,醫生用一種通了電的儀器放在患者胸口,對患者進行「電擊」治療。
這個治療過程,叫做「心臟電擊除顫」,針對的就是「室顫」這一致命的心律失常。
室顫,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心臟在微小且快速地收縮,或發生了不協調的快速亂顫。
正常情況下,所有心肌細胞就像盡職盡責的縴夫,使勁兒一齊把繩子往一個方向拉,壓縮心臟,將血液送往全身各處。
但發生室顫的時候,這些心肌細胞開始混亂,向左向右拉的都有,力量不夠、方向混亂,各部分心室的收縮和舒張失去了一致性,心臟就無法正常壓縮輸送血液。
這時,心臟會失去泵血功能,心音、脈搏和血壓都會消失,心、腦等器官和周圍組織的血流灌注,會完全中斷。
一旦發生心源性猝死,最佳搶救時間就只有短短的「黃金四分鐘」:在4分鐘內,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能獲得最大的生還希望;否則,就會很快過渡到生物學死亡,或者留下不可逆的損傷。
猝死,真的只在一瞬之間。
02
「我會不會猝死啊?」
引發猝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本身就有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在情緒激動或者過度勞累時,可能會誘發猝死。
但真正讓這屆年輕人害怕的,是「本身健康」的人,也可能會猝死。
《2020 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有 53% 的人曾擔心過自己會猝死。
丁香醫生《2020 國民健康洞察報告》
在絕對屬於「年輕人」範疇的95後和00後中,有 7%和 9%的人甚至每天都擔心自己會猝死。
丁香醫生《2020 國民健康洞察報告》
每當有猝死的新聞發生,總有年輕人戰戰兢兢地對號入座,轉過頭,又擔驚受怕地「作」、提心弔膽地「擺爛」。
畢竟,他們自己其實清楚,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中,很大可能藏著猝死的隱患。
誘發猝死的原因中,有一些是不可控的,比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病、老年人更容易發病。
從時間上來看,猝死多發生在冬春季,夏秋季較少;早晨較多,夜間較少。
但拋開不可控因素,猝死的年輕化,與長期的不良生活狀態關係匪淺。
比如,過度勞累、長期睡眠不足。
從最初的「熬夜一時爽,一直熬夜火葬場」,到如今的「 三點睡六點起,ICU里喝小米」。
這屆年輕人不是不清楚熬夜傷身,還編了無數有關熬夜危害的段子。
可真正能正視熬夜危害、下決心戒掉熬夜的,只是「鳳毛麟角」。
《2020中國睡眠指數報告》就曾指出,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年輕人睡眠問題最為突出。
雖然各代際普遍都在23點之後才入睡,但其中70後睡得最早,90後睡得最晚。
00後睡眠早,可能與不少00後仍在校園和家長的約束下有關/《2020中國睡眠指數報告》
有些上班族不得不因為超負荷、時效性高的工作熬夜,但有些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就算下班了,就算有足夠時間來保證充足睡眠也仍要熬夜,似乎這才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偷來的娛樂時間。
去年,湖南長沙市中心醫院,接診了一位胸悶、咳嗽的病人。
這位只有31歲的病人,檢查結果是心衰:心臟擴大,心肌肥厚,心臟功能只剩下了35%。
而導致他心衰的元兇之一,就是熬夜:「長期玩(遊戲),晚上至少到兩點才回家。」
熬夜之後,心臟由於超負荷運轉,不光會讓人覺得「心臟怦怦亂跳」,還可能會血壓不穩、胸悶氣短。
長期熬夜、睡眠不足,會增加心臟負擔。
如果在過度勞累的同時,還要進行大量的體力勞動或者劇烈運動,猝死的風險就會顯著增加。
2019年,影星高以翔在節目錄製中突發心源性猝死,不少網友指責該節目凌晨熬夜錄製、運動強度過大
美國心臟協會早在2012年就表示,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的人,更容易得心臟病,幾率是睡眠6~8小時的人的2倍。
2018年,一項針對43萬人的研究顯示,熬夜的人更容易早死,這與熬夜所導致的生物鐘混亂、睡眠不足、夜間會醒來、吃飯不準時等都有關係。
雖說盡量不要熬夜,不過偶爾熬夜一次,其實不用過度擔心。
但如果長期睡眠都小於4.5小時、甚至連續5~7天不眠不休,那猝死的風險會顯著升高。
別熬了,真的。
除了長期熬夜,猝死還有一個重要的誘因:情緒激動。
千萬別以為「氣死我了」只是一句誇張,與熬夜這種長期損耗不同,情緒激動往往是一種極端爆發,在短時間內對各個器官的衝擊與損害是嚴重且不可逆的。
我們常說「氣得肝兒疼」、「氣得一口氣上不來」、「哭得心臟一抽一抽的」,其實都是情緒激動對於身體的傷害、
研究表明,情緒激動是猝死的最大誘因,佔比為26%,緊隨其後的才是勞累,佔比25%。
同時,喝酒、吸煙、妊娠分娩等,都可能成為猝死的導火索。
甚至只是用力排便,都可能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擔,從而誘發猝死。
猝死,難道就真的防不勝防嗎?
03
別硬撐了,趁還來得及
猝死發生的時候讓人措手不及,那平時可以預防嗎?
可以——具體來說,除了不可控因素外,預防猝死,我們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首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飲食結構,少吃高油、高鹽、高脂肪的食品;盡量不吸煙、不喝酒;規律作息、減少熬夜、適當運動等等。
第二,定期體檢,尤其不要忽視血脂、血壓等指標,血壓過高會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風險,血脂過高則容易導致動脈硬化、心肌梗死。
還有,一定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告」。
猝死並不真的是一瞬間的事情,在它發生前幾個月,人體就可能會有一些癥狀。
有些癥狀比較輕微,比如經常覺得很累、記性不好、呼吸不順暢,或者忽然感覺自己老了、精神不濟、四肢乏力。
出現這些情況時,有人會調侃自己「只是太累了」。
沒錯,就是太累了,出現這些癥狀時,你已經處在過勞狀態,必須要調整作息、少熬夜多睡眠。
有些癥狀則迷惑性很強,比如腸胃不舒服、噁心,或者經常感冒發燒。
它們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低血糖、消化不良和所謂「上火」等等,實際上是由於勞累,身體負荷太大,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等,也都出了問題。
不要拖著,趕緊去醫院。
如果出現心悸、心跳過快、總是莫名心慌,甚至心臟疼、胸口疼、嘴唇發紫……
這更是心臟直接在喊救命了,一定要馬上去醫院就診!
作為身體的主人,一定要在心臟求救時及時回應,和它「雙向奔赴」,不然品嘗惡果的還是自己。
有統計表明,有80%的心臟驟停發生在醫院之外,許多患者還沒來得及送到醫院,就已經死亡。
如今,許多學校和相關機構都在科普心肺復甦術,許多公共場所裝配了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可真正能夠掌握、敢於上手操作的,少之又少。
中國成人心肺復甦普及率不到1%。根據2015年的數據,自動體外除顫儀的使用率更是幾乎為零。
況且,猝死的搶救成功率不足1%,等到猝死真正發生再去拯救,幾乎是來不及了。
在平日里就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學習一點急救知識,才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當務之急。
看完這篇文章,今天晚上,不要再熬夜了,更不許提心弔膽地熬夜。
只要身體健康,明天醒來,你還能去做那些沒做完的事。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來源: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