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研究5000多例猝死者發現:猝死的人都有這些規律
猝死的人都有這些規律!
2020年4月《中國急救醫學》期刊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我國5516例屍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徵分析》,通過研究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屍體解剖特點,發現了猝死里藏著這些規律。
1.一半多猝死者「太激動」和「太勞累」
該研究發現,猝死的誘因為情緒激動(26%)、勞累(25%)、血容量改變(8.95%),其次為飲酒、過飽、輕微損傷等。
2.「心源性猝死」是首要原因
猝死發生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57.76%),第二位肺源性猝死(21.63%),之後是腦源性猝死(9.21%)。
3.發生猝死前,往往伴有以下的癥狀體征
猝死中有癥狀體征的人,最常表現為突然發作(20.10%)、休息睡眠中(16.71%),其次為嘔吐(7.49%)、呼吸困難、胸悶出汗、頭暈、胸痛、腹痛、抽搐、頭痛、心悸、咳嗽、意識障礙等。
4.猝死的患者中,大多患有慢性疾病
有既往史者中,高血壓最常見(37.95%)、心臟病(30.02%)、糖尿病(23.79%)。其次為發育不良、高血脂、腫瘤、感染、甲亢等。
5.30歲~63歲是心源性猝死的高發年齡段。
年輕人發生心梗更容易猝死
老年人由於基礎疾病的病程長,常見的冠心病、高血壓、肺心病、擴散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等,反覆發病,身體機能就會有一種耐受或者代償。
而對於年輕人,由於心臟沒有形成代償保護機制,很多人因急性心肌梗死誘發惡性心律失常。比如,室顫就相當於心臟驟停,瞬間失去意識導致猝死。
為什麼越來越多心梗找上年輕人?
1.體力勞動減少,缺乏運動
一些年輕人久坐於電腦前,體力勞動大大減少,加上缺乏運動,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患者越來越多。
2.吸煙過多
煙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均可引起冠脈痙攣,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
3.暴飲暴食
為了消化食物,大量血液向胃腸轉移,供應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從而加重了心肌缺血,增加了心臟負擔。如果吃得過於油膩,攝入太多脂肪,還可能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進血栓形成,引發心肌梗塞。
4.過度勞累
中青年心肌梗塞的發病人群主要是腦力勞動者,沒有規律、過於勞累的生活,非常容易導致冠狀動脈痙攣,從而誘發心肌梗塞。
5.壓力過大
人在緊張時,會大量分泌腎上腺素,導致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交感神經興奮,這很容易引起心肌梗塞發作。
這些痛感或許是心梗前兆
「病在心上,疼在別處」,據統計,我國急性心梗及心絞痛患者中,超過1/3的人會出現不典型的放射痛。
1.偏頭痛
心梗有時會以神經癥狀為首發表現,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這主要是由於血管痙攣期伴發腦血管痙攣所致。
2.頸部痛、咽喉痛
咽喉和心臟的神經由同一節段脊神經支配,當心肌缺血缺氧時,產生的酸性和多肽類物質會刺激神經產生痛感,並擴散至咽部神經。
若突然出現喉部堵塞感、辛辣感,並伴有呼吸不暢、大汗淋漓等癥狀,要考慮心梗的可能。
3.左肩、左腋下疼
心臟位於人體左側,心梗發作時會導致患者出現左臂或左肩疼痛。一般為鈍痛,通常僅限於前臂內側,有可能放射到小指和無名指。
4.內臟痛
心梗前3~24小時,患者可能會有特定的內臟反應,表現為上吐下瀉,伴隨胸骨下端疼痛。
5.左下肢、左腹股溝疼
突然出現左下肢劇烈疼痛,並出現胸悶、憋氣及出汗,應警惕急性心梗。
心梗搶救的黃金4分鐘
嚴重的心梗很容易引起心跳驟停,導致全身器官缺血。據了解,對突發心臟驟停的人來說,每延遲急救1分鐘,成功率就下降10%,心臟停跳10分鐘後,搶救的成功率幾乎為0。
如果在4分鐘內進行心肺復甦,大約有50%的搶救成功率,這被稱為「黃金4分鐘」。如果使用AED配合進行電擊除顫,成功率高達90%。
下面用來自央視新聞的一組圖告訴大家如何正確進行CPR(心肺復甦)和使用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重啟生命的方法,每個人都應該學學↓↓↓
最後要特別提醒,有合併器質性心臟病和有猝死家族史的人,要定期去醫院檢查,降低發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
猝死的發生越來越年輕化,大家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要記住,身體是自己的,健康才是一切的前提。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