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4前兆!醫揭子宮頸癌病源:50%幾率染病毒
【歷史上的今天】2003年12月30日,知名港星梅艷芳因子宮頸癌,以40歲之齡病逝。讓演藝界與華人社會十分不舍,同時也讓子宮頸癌成為了最知名的癌症之一。而梅艷芳同時也有癌症家族史,梅艷芳的大哥梅啟明大腸癌、三姐梅愛芳2000年因子宮頸癌病逝、二哥梅德明在2015年因喉癌病逝!
梅艷芳於2003年9月對外宣布證實患上子宮頸癌,起初採取保守治療,但是中醫治療效果不佳,之後才接受化療及電療。不過,在梅艷芳病逝兩年多前,其實就已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那時只屬「零期階段」若接受局部組織切除,治癒率幾近百分之百,但她以工作繁忙為由拒絕就醫,以致病情惡化,直至痛極難耐時才肯勉強求醫。
20年過去了,子宮頸癌也成為國人最熟悉的女性癌症之一,根據國民健康署發布的癌症發生資料,2018年台灣共有1433人罹患子宮頸癌,是女性癌症的第9名。雖然知名,子宮頸癌卻與多數癌症不同,因為已經了解主要引起子宮頸癌的病因為病毒感染,也已發展出有助對抗病毒的HPV疫苗【小編推薦: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若能夠了解子宮頸癌的早期癥狀、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等檢查,就有機會將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降到最低。
子宮頸癌早期癥狀
疼痛:癌腫壓迫了骨盆腔內的神經,出現下腹、下腰或大腿的疼痛;如果癌瘤侵犯了直腸,早期癥狀又可出現大便不暢,肛門墜脹,如果它壓迫到了膀胱,早期癥狀則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和血尿。
陰道不規則流血:通常出現在夫妻行房後或大便後發生,初期,出血量較少,並可經常自行停止。
陰道分泌物增多:主要是指白帶增多,早期癥狀具有特殊的臭味,有的患者還可由此繼發外陰炎。
子宮頸癌的轉移:這時可能會出現腹脹、貧血、消瘦、發熱等。
子宮頸癌原因主要是病毒感染
子宮頸癌是女性同胞的重要疾病,連知名港星梅艷芳都因子宮頸癌而辭世,這是很可惜的事,因為只要普及子宮頸抹片,增加原位癌和早期癌的比率,因為原位癌和早期癌的治癒率都幾近百分之百,如此便可以大幅下降子宮頸癌的死亡率。
以民國96年計算不含原位癌的子宮頸癌占女性十大癌症的第8名,如果包含原位癌的子宮頸癌則竄升到第2名,96年有5252新診斷病例,其中原位癌佔3503人,這要多虧宣導子宮頸抹片的成效,能夠得到早期診斷治療,否則後果都不堪設想。
圖預防子宮頸癌,子宮頸抹片檢查相當重要。
子宮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抹片檢查更重要
子宮頸癌發生大部分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所致,有性經驗的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很常見,根據調查,一般健康婦女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盛行率約在9~20%,推估婦女終其一生約有50%的機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
然而,一般婦女在感染後大多會自行痊癒,僅有少部分持續感染者,會於日後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轉為子宮頸癌。
子宮頸抹片篩檢
子宮頸癌的早期癥狀有時並不明顯,所以必須藉由抹片定期篩檢,但一般婦女若有出現非特異性白帶分泌物,或者出現不正常出血或性交後出血等不尋常的癥狀就必須趕緊積極就醫。
目前來說,子宮頸抹片是篩檢子宮頸病變的基本方法,如果抹片懷疑異常或醫師已經高度懷疑是子宮頸癌的病灶,可能經由目視或陰道鏡檢查直接觀察子宮頸並對可疑的病灶進行切片。
一般而言,切片能夠得到比抹片更肯定的答案。如果還有疑慮,婦產科醫師會採用子宮頸錐狀手術切除來進一步診斷治療。
子宮頸癌的腫瘤指標
子宮頸癌的腫瘤指標SCC-Ag是對於鱗狀上皮癌的指標,CA125及CEA是對於腺細胞癌的指標,可以作為治療前評估,如果治療前腫瘤指標超出正常值的病患,治療後也可以使用該指標評估治療效果及做為追蹤的工具。
切片診斷陽性的患者必須接受一些檢查來確認期別,包括胸部X光,腹部及骨盆腔電腦斷層,來確認膀胱及直腸的可能侵襲,依此作為治療及手術的評估。
對於一些模稜兩可的子宮頸抹片結果,如果切片結果為良性,必須要小心追蹤,不可大意,務必在追蹤幾次正常之後,才拉長追蹤時間,畢竟早期與晚期的治療結果相差甚多。
子宮頸癌屬於中醫帶下、漏症、症瘕類的範疇。中醫的觀念認為病因是由臟腑氣血失調,濕毒內侵,蘊積於下,損傷沖任二脈而成。說來似乎有點文言,簡單來說,就是氣血不流暢造成沖任二脈受傷,形成積聚腫瘤,沖任二脈皆起於女子胞中,與女性疾病息息相關。
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可預防病毒感染
營養素的補充與預防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具有相關性,有報告顯示多攝取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具有預防病毒感染的效果,可能與它抗氧化及調節免疫功能有關,胡蘿素食物,包括胡蘿蔔、橘黃色的蔬果,例如南瓜、紅甘薯、柑橘類葉等,深綠色的蔬菜,包括油菜、茼蒿、韭菜花、芥蘭、蕃薯葉等,都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一般人至少每天要吃一份黃色或綠色蔬菜。
圖預防子宮頸癌飲食法。
子宮頸癌疫苗
近來流行的子宮頸癌疫苗又稱HPV(Human Papillomavirus)疫苗,它是一種注射針劑的疫苗,用來預防最常見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第16、18型,以及最常見的低危險人類乳突病毒第6、11型。
原則上9歲至26歲沒有性經驗之女性,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可以獲得疫苗保護之最大效益,都被建議可以接種HPV疫苗,如果已懷孕的女性或正罹患子宮頸癌或癌前期的女性則不適合施打。
圖子宮頸癌疫苗建議於6個月內施打3劑,預估疫苗保護力至少達5年。
子宮頸癌疫苗建議於6個月內施打3劑,3劑的費用共約12000元。因為疫苗的研究僅達5年,所以預估疫苗保護力至少可達到5年,
目前國際間仍持續觀察疫苗的長期效果。
本文摘自《郭世芳:癌症治療全記錄》/郭世芳(奇美醫學中心中西整合科主任)/晨星出版
子宮頸癌治療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anl Cancer Institute)指出,治療子宮頸癌的主要療法分為手術、放置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五種,此外也有多種治療方式正在臨床實驗階段中。治療方式應根據癌症的大小、位置等因素,由專業醫師評估與提供建議治療方向,同時不論任何治療方式,都伴隨著副作用與風險,因此建議與醫師詳細討論、了解手術相關細節,藉由醫病合作才能找出最有希望的治療方式。
手術
子宮頸錐狀切除(Conization):以圓錐形切除部分子宮頸、子宮頸管內層的手術,並由病理科醫師檢驗切除的組織中是否含有癌細胞。這項手術可能用於診斷或治療,並可根據癌細胞生長的位置、種類,選擇以下不同手術方式:冷刀錐狀切除(cold-knife conization)
電線圈子宮頸錐狀切除(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
激光手術(Laser surgery)
全子宮切除術(Total hysterectomy):將子宮、子宮頸都切除的手術,方式包括經由腹部、陰道或腹腔鏡。
根治性子宮全切除手術(Radical hysterectomy):切除子宮、子宮頸、部分陰道,以及周圍部分韌帶、組織的手術;卵巢、輸卵管、鄰近的淋巴結也可能被切除。
修正式根除性子宮切除(Modified radical hysterectomy):切除子宮、子宮頸、上陰道、鄰近韌帶或組織的手術,也可能視情況需要切除鄰近的淋巴結,切除的範圍較根治性子宮全切除手術較少一些。
子宮頸癌保留子宮手術(Radical trachelectomy):僅切除子宮頸、鄰近組織與淋巴結、陰道上半部的手術,能保留卵巢與子宮。
-雙側輸卵管及卵巢切除術(Bilateral salpingo-oophorectomy)
全骨盆腔器官摘除術(Pelvic exenteration):除了子宮頸、陰道、卵巢、鄰近淋巴結以外,也會切除腸道後段、直腸與膀胱。病患需要放置人工造口,作為尿液、糞便排出的替代通道;手術後視情況,也可能進行整形手術製作人工陰道。
放射治療
使用高能量的X光或其他輻射,殺死癌細胞或抑制癌細胞生長。包括兩種類型:體外放射治療(External radiation therapy):在人體之外使用機器,傳送輻射以殺死癌細胞。有些方式可能保護周遭細胞不受放射線傷害,例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一種3D放射治療,利用電腦模擬出腫瘤大小、形狀的圖片,並用不同能量密度、較細的放射線,從多個角度針對腫瘤進行治療。
體內放射治療(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將放射性物質封裝在針、粒子、管線或導管中,再放置到腫瘤中或鄰近處進行治療。
化學治療
利用藥物殺死癌細胞或避免癌細胞分裂,藉此抑制癌細胞生長或擴散。
全身性化療(Systemic Chemotherapy):口服化療藥物或將藥物注射進入血管或肌肉,讓藥物進入血流、抵達全身的癌細胞病灶。
局部化療(regional chemotherapy):將藥物直接放置於腦脊髓液、器官、腹腔等空腔處,使藥物能針對此區域的癌細胞發揮效果。
標靶治療
利用藥物或其他物質,辨識並攻擊特定的癌細胞,使藥物不會傷害正常的健康細胞。
單株抗體藥物(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在實驗室中以單一種類的免疫細胞製造抗體,能夠辨識癌細胞上的物質,或是慧幫助癌細胞生長的正常物質,並與其結合,藉此殺死癌細胞、阻止癌細胞生長或擴散。這種藥物會經由注射進入人體,除了單用以外,也可能配合藥物、毒素或放射性物質使用。常見藥物為癌思停(Bevacizumab)。
免疫治療
藉由患者本身身體或實驗室製造的物質,刺激、引導或重整病患的免疫系統以對抗癌細胞。其中一種類型為「免疫檢查點抑製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會與癌細胞上的蛋白質結合,因此癌細胞的蛋白質無法與T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作用,使T細胞能夠殺死癌細胞。
來源:早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