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一撓這4個部位 竟能抗菌減壓…
神奇!
撓痒痒竟能減壓
4個部位各有奇效
當背部突然發癢,經過百般努力準確抓撓到那個位置時,人瞬間會有一種「舒爽」感。除了感官體驗外,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最新發表在《科學》雜誌的研究發現,撓痒痒這一動作還可激活局部免疫反應,幫助皮膚抵抗有害感染。
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呢?日前,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皮膚科副主任董正邦副主任醫生及王逢源主治醫生接受了「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的專訪。
研究發現:
抓癢可抵抗病原菌侵害
自然界中,幾乎所有動物都會撓痒痒,大多是為了趕走蚊蟲或其他刺激物。新研究中,皮膚免疫學家通過小鼠實驗發現,耳朵發炎時,比起無法抓撓的小鼠來說,被允許抓撓的小鼠耳朵腫脹程度更輕,且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的皮膚感染細菌)數量更低,與炎症相關的中性粒細胞也更少。這是因為,抓癢動作可在局部皮膚召集免疫細胞,調動免疫反應,從而抵抗病原菌侵害。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生董正邦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其實,撓痒痒不僅能抗菌,就像一種「迷你版」按摩,有不少健康益處,在歐美國家甚至發展出一種「撓癢療法」,且根據抓撓部位不同,「療效」也有差別。
撓撓這四個部位
各有奇效
撓頭:減壓養頭皮
皮膚受刺激後,機體的肥大細胞(一種免疫細胞)釋放組胺,造成血管擴張、血流加快,這些變化被痛覺感受器傳遞到大腦後,就會產生癢感。而抓撓產生的也是一種痛感,但強度低於大腦的疼痛閾值時,大腦會分泌神經遞質「血清素」來應對,從而讓人產生愉悅感,減輕壓力。頭皮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如用指腹進行適度的抓撓,頭部肌肉、血管被刺激後,可加快血液循環,增加毛囊的營養供給,達到養發防脫的目的。但若頭皮瘙癢,而且有大量皮屑、脫髮,能摸到小疙瘩,可能是毛囊炎的跡象,建議及時就醫。
撓耳朵:防衰強神經
外耳皮膚中有迷走神經的小分支,適度刺激有助增強其活躍度。英國利茲大學曾刊發的一項研究發現,用微電流刺激55歲以上受試者的耳朵,以產生輕微的撓癢感,有助增強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延緩衰老。生活中,不妨時常用指腹抓撓揉捏耳廓或耳垂,或將食指輕輕插入耳朵,旋轉幾圈。但如果是耳朵內部很癢,而且越撓越鬧心,可能是真菌感染、濕疹、急性中耳炎等情況,需及時就醫。
撓後背:緩解緊繃感
久坐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由此產生的背部問題也越來越多,肌肉緊張、局部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肩頸僵硬、酸痛,甚至頸椎問題。抓撓後背可緩解肌肉的緊繃感,同時通過增加血液循環為背部提供更多營養。如果是在睡前進行,大腦釋放的血清素還會讓人更加平靜,從而進入睡眠狀態。睡前不妨用痒痒撓或麻煩家人給撓撓後背。
撓腳底:健腦促循環
腳底存在大量高度敏感的神經感受器,對各種刺激信號更加敏感,其中,女性的足弓中心最敏感,男性則是腳趾。當腳底神經末梢接收到搔抓刺激時,大腦便會接收並進行處理,從而提升腦部活力及感覺靈敏性,尤其是正在生長發育期的嬰幼兒。從中醫角度看,腳底有60多個穴位,對應著五臟六腑。腳心是腎經的起始處,撓腳心可刺激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強腎活血。此外,德國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曾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撓腳心還可緩解心理壓力,促進身心愉悅,改善亞健康狀態。
專家提醒:
癢可能預示身體不舒服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生王逢源表示撓痒痒益處很多,但實施起來要「科學」。「科學」抓撓要用指腹,輕輕摩擦或輕捏,而不是指甲,而且要有限度。
新研究關注的是急性瘙癢,而不是濕疹、糖尿病患者常有的慢性瘙癢。偶爾搔抓確實有抗菌效果,但頻繁如此可能會導致皮膚損傷,引發或加劇炎症。
還需強調的是,「癢」本身可能預示著不舒服,比如過敏、皮膚太干、晒傷、皮膚感染等,如果在抓撓後,瘙癢無法緩解且有加重趨勢,建議及時就醫。如果是疾病引發的瘙癢,需遵醫囑用藥治療,比如塗抹藥膏,瘙癢難忍時可選擇毛巾濕敷、冰敷、涼水沖洗。
來源: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