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因素容易患胃息肉:及時篩查 小心癌變
想像一下,你的胃黏膜上突然冒出了一些小小的突起,它們或圓潤如珠,或尖銳如刺,這就是胃息肉。胃息肉,醫學標準術語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變,是突出於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變,表面常較光滑。
它們個頭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綠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這些「不速之客」雖然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引起我們的注意,但它們的存在卻不容忽視。
胃息肉通常無明顯癥狀,多在有併發症時才會出現臨床表現,如腹部不適、噁心、嘔吐或消化道出血(息肉表面糜爛或潰瘍引起出血)等。
發生於幽門部的有蒂息肉可引起間歇性幽門梗阻,體位改變後癥狀可緩解。賁門部息肉可向食管脫垂引起暫時性吞咽困難。
胃息肉的「家族」龐大且複雜,不同類型的息肉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特性。
1.腺瘤性息肉:約佔胃息肉的10%~25%,是家族中的「叛逆者」。它的癌變率高,可達30%~58.3%,尤其當瘤體較大(>2cm的廣基息肉)、為絨毛狀腺瘤、伴異型增生時,惡變率更高。因此,一旦發現腺瘤性息肉,就像發現了一顆潛在的「定時炸彈」,需要立即切除並定期複查。
2.增生性息肉:這是胃息肉家族中的「大多數」,它們通常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等長期慢性炎症有關。雖然增生性息肉的癌變風險相對較低,但仍有約0.4%~1.76%的癌變幾率。不過,好消息是,在根除幽門螺桿菌後,約40%的增生性息肉會完全消退。
3.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腫,分散發性和家族性兩種。前者可能和長期用質子泵抑製劑(拉唑類藥物)有關,是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標誌之一,異型增生灶發生率<1%,所以基本不會癌變。後者約25%~41%會發生不典型增生,兩者在內鏡下難以區別。
4.特殊息肉:包括錯構瘤性息肉、異位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病等。這些息肉較為少見,但同樣需要我們的關注。錯構瘤性息肉多發於胃竇,常為單發,無惡變傾向。異位性息肉多為良性。家族性息肉病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約5%的息肉為腺瘤性,約50%~90%的患者存在於十二指腸腺瘤和壺腹部腺瘤,且多為惡性。
息肉的「家族成員」:不同類型的息肉
胃息肉的「成因探秘」:為何它們會「不請自來」?
胃息肉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
1.感染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胃息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當胃黏膜在炎症的刺激下,會使胃上皮細胞增生,導致息肉的發生。
2.藥物因素:長期服用質子泵抑製劑類藥物也可能導致胃息肉的形成。這些藥物抑制了胃酸的分泌,導致胃泌素增高,為胃息肉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3.飲食習慣: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喜食高油高脂食品的人群更容易引發胃息肉。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會破壞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息肉形成的風險。
4.遺傳因素:胃息肉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有胃息肉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患有胃息肉。
5.其他因素:長期作息不規律、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能增加胃息肉的患病率。
胃息肉的「癌變之路」:並非所有息肉都會「變壞」
雖然胃息肉的存在讓我們感到擔憂,但並非所有息肉都會走上癌變之路。息肉的癌變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息肉的大小、類型、形態、數目、部位、上皮間變程度以及年齡等。
1.息肉的大小: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直徑小於1cm的有蒂息肉癌變率小於1%;直徑在1~2cm者癌變率通常為10%;直徑大於2cm的癌變率通常為50%。
2.息肉的組織學類型: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高,其中管狀腺瘤的癌變率為1%~5%,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約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變率則介於兩者之間。
3.息肉的形態:有蒂息肉癌變率較低,而無蒂息肉癌變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變率小於5%,呈乳頭狀者約近35%,呈菜花狀或分葉狀者約為50%。
4.息肉的部位:胃息肉的多發部位是胃竇,約佔65%;其次為胃體部,約佔20%。多發性息肉的癌變率高於單發者;年齡越大,息肉發生機會越多,癌變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時間越長,癌變的危險性越大。
胃息肉的「應對策略」: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
面對胃息肉這一健康威脅,我們並非束手無策。早發現、早治療是預防息肉癌變的關鍵。
1.定期檢查與監測:對於較小的、無癥狀的胃息肉,可定期進行胃鏡檢查,觀察息肉的生長情況。一般建議年齡超過40歲的人群,尤其是有消化道癥狀的人,應定期進行胃腸鏡檢查。
2.藥物治療: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的胃息肉,可採用抗生素聯合治療方案,以根除幽門螺桿菌,降低息肉惡變的風險。同時,可根據患者癥狀使用胃黏膜保護劑、抑酸葯等藥物進行輔助治療。
3.內鏡下切除:對於較大的、有癥狀的或疑似惡變的胃息肉,可在胃鏡下進行息肉切除術。內鏡治療息肉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且多數為一次性治療。
4.手術治療:對於無法通過內鏡下切除的息肉,或已發生惡變的息肉,需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如胃部分切除術、胃大部切除術等。
胃息肉患者的「生活指南」:健康生活方式是保障
除了積極的治療措施外,胃息肉患者還需要注意調整生活方式,以降低息肉複發和癌變的風險。
1.合理飲食:保持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肪、低纖維的飲食原則,並注意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不易消化的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2.規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節奏,減輕精神壓力。
3.戒煙限酒:吸煙和飲酒是增加胃息肉患病率和癌變風險的不良習慣。因此,胃息肉患者應儘早戒煙限酒。
4.適量運動: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適量運動有助於增強身體免疫力,促進胃腸道蠕動,預防便秘和腸道疾病。
5.定期複查:胃息肉患者即使經過手術切除,也應定期進行胃鏡複查,以監測息肉的複發情況。一般建議術後1~2年內進行複查。
胃息肉雖然常見且多數情況下無癥狀,但它們的存在卻不容忽視。通過了解胃息肉的類型、成因、癌變風險以及應對策略等方面的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預防胃息肉複發和癌變的重要保障。
來源:快樂的小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