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穴位是健康「反應堆」 一按就治一大片

2025年03月26日 10:50 簡體 正體   評論»

十二正經以外,人體還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統,就是。奇經八脈是我們的生命線,只要你每天按摩八脈上的大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人體彷彿有了一股清陽之氣。

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八脈里有8個代表性的公孫、內關、臨泣、外關、申脈、後溪、列缺、照海

每個穴位相當於健康「反應堆」,一按就治一大片

:寧心安神

內關,經穴名。內,內部也。關,關卡也。我們手上的內關穴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是保護人體的關口。

中醫認為,內關穴主要調理全身氣機,因此「通」的作用強大,心胸從咽喉部到胸口,有問題都可以找內關,比如、心悸心慌等,包括婦女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胸悶也都是屬於心胸疾患,均可從內關穴著手調理。

可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穴,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內關穴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穴50下。

外關穴:清利三焦

外關穴位於手少陽三焦經,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

雖然它藏在我們小手臂的兩根骨頭之間,但作為臨床上也是常用的穴位之一,對於外感的疾病,小到感冒咳嗽,大到著涼所致的頭痛,刺激外關穴都有著一定的作用效果。

醫家認為「一切風寒暑濕邪,頭痛發熱外關起」

外關穴也被稱作人體內外陽氣溝通的關卡,擔當著「邊防」的重任。

日常調理可用拇指尖端按壓右手外關穴,向下按壓,按而揉之,知道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維持幾秒後放鬆,反覆操作數次,左右交替。

列缺穴:通經活絡

落枕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號,經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時調理預防,多半會導致

列缺穴對於預防頸椎病有獨到的效果。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

《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

日常用拇指指腹按揉列缺穴,或在列缺穴上進行推法,每天按揉3-5分鐘即可。

後溪穴:利眼正脊

後溪穴,這一術語最初出現在《·靈樞·本輸》篇章中,它不僅是手太陽小腸經的關鍵輸穴,更是八脈交會的重要一環,與督脈小腸經緊密相連,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

在臨床實踐中,無論頸椎、腰椎還是眼睛出現問題,都可以利用這個穴位進行治療,且效果顯著。

如果你是久坐人士,可以直接把雙手後溪穴的部位,放在桌沿上,來回滾動旋轉手腕,會感覺微微酸痛,以達到刺激效果,方便又有效。

照海穴:治療咽痛

嗓子痛,點揉照海穴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因為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蹺,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稱此穴為「漏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

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干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

按摩時,可用點揉的方式,按摩此穴3~5分鐘,感覺到喉嚨里開始有津液(即唾液)出現,疼痛也會隨之而緩解。

申脈穴:純陽補品

“申脈”中的”申”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十二時辰中的申時,正好是氣血流注於的時候,二是伸展、延伸的意思,而”脈”則指脈絡。

申脈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是陽蹺經脈的通奇經穴。

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

用大拇指按揉申脈穴100~200次,或者3~5分鐘,堅持數天,可緩解治療目赤腫痛、失眠。

公孫穴:擺平脾胃病

公孫穴在中醫里,又稱為腳上「帝王穴」

它是脾經的絡穴,與沖脈相通。脾主土,在人體的正中央,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是人的後天之本,諳合統御之道,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

脾胃一調,運化水濕的能力自然加強,節除濕,不可不調公孫穴。

另外,脾經是坤土之經,刺激公孫穴能使更多的潮濕泥土之氣(坤土之氣)輸送到胃部去,以降胃火。所以,一切脾盡掌握於公孫之手。

同時調理公孫穴,等於是對人身上十二經的氣血進行一次全面疏導,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多點揉公孫穴,效果很好哦。

足臨泣穴:升發少陽

作為八脈交會穴之一的足臨泣穴,往往被歷朝歷代的醫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視這個穴位。

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從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臨泣。

足臨泣穴是膽經上的主穴之一,連通帶脈,也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

足臨泣主升發人體少陽之氣,解散肝膽鬱結之氣。

最常見的是清晨起床後口苦咽干,這是典型的少陽病,體內有熱,可以在臨睡前點按此穴,瀉肝膽之氣以降逆。

來源:名醫在線網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