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洗澡的人,是跟「心臟」過不去
夏季高溫高濕,很容易就黏糊糊地出一身汗,不少人洗澡的次數也隨之增多。
在醫生看來,洗澡這件尋常小事在高溫天卻藏著種種隱患,一些不當操作對「心臟」很不友好,容易誘發心律失常、暈厥,甚至是心源性猝死。
夏天心臟害怕6個洗澡習慣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生王佐岩提醒,以下6個洗澡習慣容易給心臟帶來負擔,本身心血管就不好的人更需要注意。
1 出汗時沖涼
夏天從室外回來或者剛運動完,身上往往一身汗,不少人一頭鑽進浴室、沖個涼水澡。這個習慣對心臟和大腦來說,都很危險:大量出汗時毛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涼水容易刺激心臟血管突然收縮,伴隨血壓波動,易誘發心梗;
沖涼水澡,還可能導致頭部血管收縮,造成頭暈、頭痛、眼前發黑。
2 洗澡太磨蹭
長時間洗澡會使皮膚血管持續擴張,大量血液湧向體表,腦部和心臟供血相對減少,容易引發頭暈、心慌,甚至心律失常或暈厥。
3 飯後或酒後洗澡
在錯誤的時間,比如飯後、酒後、運動後或過度空腹時洗澡,會給心臟帶來壓力。
飯後立刻洗澡,會分散體內原本用於消化的血流,導致心臟供血不足;
飢餓時洗澡,血糖往往偏低,更容易頭暈乏力;
劇烈運動或酒後立即洗澡,可能引發血壓、心率劇烈波動,嚴重時可導致心悸甚至暈倒。
4 洗澡時門窗緊閉
許多人洗澡時喜歡緊閉門窗,導致浴室內悶熱缺氧。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容易感到胸悶、心慌,心臟供氧不足會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
5 水溫過高或過低
水溫過高會令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心臟負擔增加,可能讓人感覺心慌,甚至誘發心律失常。
水溫過低,則使血管驟縮、血壓陡升,心肌供血不足,易引發心絞痛等。
6 洗後貪涼
洗澡後,身體的毛孔張開、血管擴張,此時若立刻吹空調或沖冷水,溫差刺激會令血管急劇收縮,血壓、心率隨之波動,可能誘發心絞痛。
夏天洗澡有兩個關鍵詞
無論是心臟病人還是普通人,洗澡都應堅持「溫和、有節制」的原則,盡量避免以上高風險行為。總的來看,夏天洗澡最起碼要做到兩點。
1 速戰速決
洗澡可盡量控制在10~15分鐘內,沖澡可控制在5分鐘左右,老人或心臟功能不佳者應酌情縮短。
如果洗澡的同時要洗頭,建議先洗澡,洗好後穿上衣服,打開浴室的門或者窗戶之後再洗頭,這樣不至於長時間缺氧引發頭暈。
心臟不好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建議坐著洗澡。洗澡應與吃飯至少間隔1小時,飲酒者最好等酒醒後再洗。
2 身上無汗時再洗
跟其他季節不同的是,夏天洗澡之前身上容易有汗。身上有汗珠時不宜洗澡,更不能洗涼水澡,應稍微休息,等汗收了再用溫水沖澡。
如果一定要問「運動出汗後多久能洗澡」,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健康學院運動康復系主任戴劍松的建議是:一般來說,運動結束後20~30分鐘,體溫可基本恢復正常,汗液基本蒸發,血液恢復正常流動,這時洗澡相對更為安全。
夏日護心,還需做好4件事
夏天溫度高、濕度大,心臟面臨重重考驗。除了科學洗澡外,夏日護心還需留意以下幾點。
1 多次少量補水
一次性喝一瓶水、大口灌水等飲水方式,對心臟來說很不友好。短時間內大量飲水,易導致稀釋性低鈉血症,增加心臟負荷。
夏天喝水應遵循小口、少量、多次的原則,這對保持正常的血容量、維持心臟健康很重要。
健康成年女性每天喝水不宜少於1500毫升,男性不宜少於1700毫升。
2 吃點高鉀食物
大量出汗時,體內水分和鉀、鈉等電解質大量流失,可誘發惡性心律失常。蔬果是鉀重要的來源,尤其以下食物富含鉀:菌類,如口蘑、雙孢蘑菇;
嫩豆類,如毛豆、嫩蠶豆、嫩豌豆;
多數深綠色葉菜,如菠菜、芥藍、羽衣甘藍、莧菜、空心菜、萵筍葉;
水果,尤其是香蕉、木瓜、橘子、杏、哈密瓜、甜瓜、櫻桃、西瓜、桃子、柚子等。
3 鍛煉避開高溫時段
運動可選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有心血管病的中老年人推薦慢跑、散步、打太極拳等溫和的運動方式。
4 別吃太咸
高鹽飲食會使水分滯留在體內,增加血容量,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腦血管病風險。
建議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可使用限鹽勺。除三餐外,還要少吃腌制食品、高鹽零食和加工食品。
總之,夏天高溫高濕的環境,對心臟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不恰當的洗澡方式和一些生活細節可能帶來致命風險。保護心臟,先從科學洗澡、調整生活小事兒開始。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