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万步骨质仍然疏松!强骨增加骨密度 这样才有效
健走(pixabay)
一般走路无法增加骨密度,唯有将速度维持在每小时5.4公里~6公里之间,才能有效增加骨密度,大部份的民众并未达此标准。
一名任职于科技公司的粉领族,因工作关系,必须在厂房中走动,每天少说超过8千步,加上平常偶尔有吃钙片,自认不会骨质疏松。有一次下楼时踩空,造成胫骨骨折,检测后发现骨密度经然低于同年龄30%。
骨质疏松学会理事长、成大医院家医科吴至行医师表示,一般人对于骨松症普遍存在三种迷思:有补钙就好、劳动当运动、有运动就好。他强调大家采取233行动方程式的概念,打破错误认知。
迷思一:有补钙就好
据康健杂志报道:吴至行医师认为摄取钙质并不是有就好,重点在于摄取的「量」跟「效率」。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建议,一般成人每天最少要摄取1000毫克的钙质,而根据2013年「国民健康状况变迁调查」指出,19~64岁族群中,有98%的成人钙质摄取不足,建议可以透过优质蛋白质(豆类、白肉)、青菜、牛奶、等食物取得钙质。
奶酪(pixabay)
补钙效率,是指钙质的吸收度。人体钙质吸收并非百分之百,有高达6成的钙质无法被人体吸收,主要原因包括体质、营养素缺乏协同作用(维生素矿物质之间需要彼此合作才能完成催化作用),以及与高油高盐的不正确饮食习惯。
人体在吸收钙质的过程中,需有维生素D3、镁、钾、磷、锌等营养素一起作用,否则钙质无法被人体吸收。而高油、高盐的食物则会在体内与胆汁作用进行皂化反应,将钙质包覆住,影响钙质吸收。
豆腐(pixabay)
迷思二:劳动当运动
当医生问病人有否运动,都回答:工作上有走路、上下班有走路。但这些都是劳动当成运动,就像任职科技公司的粉领族一样,总认为在厂房走动就算是运动。吴至行医师强调,一般走路无法增加骨密度,唯有将速度维持在每小时5.4公里~6公里之间,才能有效增加骨密度,大部份的民众并未达此标准。
迷思三、有运动就好
想预防骨质疏松,并不是有运动就好,还必须要考量到「运动频率」跟「运动型式」。很多人平常上班不运动,假日才集中火力,这样的方式不但无助于预防骨松,还有可能让肌肉、骨骼或关节受伤。还有些人只做单一运动,像是:只练太极拳、只做重量训练、只有跑步等,结果练来练去,就只有使用到某些肌肉。这些都不是正确的运动方式,只可说是「穷忙」。
抗重力训练(pixabay)
新观念:233行动方程式
为了协助民众更容易预防骨质疏松,吴至行医师提出233行动方程式的口号:
2:摄取的营养素要包括「钙质」跟「维生素D3」2种。
3:每天30分钟运动时间。给自己最少30分钟时间运动,养成每天定量运动的好习惯。
3:结合3种以上的运动模式。不要只做某些运动,应该要结合不同运动型态,像是:有氧运动、重量运动跟柔软运动,才能真正预防骨松。
拉伸(pixabay)
面对骨质疏松患者日渐增加,吴至行医师呼吁民众,透过落实233行动方程式,才可以增加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症危机。
来源:康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