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3件事少做,别不听劝
很多癌症患者在确诊之前都经历了一个相似的阶段:长时间的疲惫感、力不从心、吃不好睡不好,总觉得撑一撑就过去了。
等发现不对劲,肿瘤已经不是刚冒头,而是扩散开了。这个现象在50岁以后更常见,也更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觉得累是年纪大了正常的事,忍忍就好,但临床上很多癌症,尤其是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癌,往往就藏在这“累”里。
身体的代谢能力、修复速度、免疫反应,本来就会随年龄下降,再加上一些看似日常的行为不断消耗体能,久而久之就把身体推进了崩溃边缘。
疲劳本身不是病,但它是身体系统负荷过重的结果,是细胞层级的耗竭信号。在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研究开始将“慢性疲劳”与癌症的发生机制联系起来。
很多人到了50岁还维持着几十岁时的生活方式,不觉得自己该“慢下来”。
熬夜加班、饭点不准、饭后立刻上活动、周末还去参加各种酒局饭局,这些行为在年轻时可能靠体力撑过去了,但50岁以后就是实打实的伤害。
年龄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了年轻时的身体,还在过着透支型生活。
具体来看,有三类行为,是50岁之后最容易“养出癌”的方式。不是多做一次就出事,而是长期反复、持续累积,让身体没时间修复、没资源调节。
第一类,是长时间精神紧绷,不断被焦虑和任务牵着走。很多人退休了还放不下手头的事,不是去照顾孩子,就是管家庭的各种杂事。
精神系统如果不能周期性地回到稳定状态,长期激素水平紊乱,尤其是皮质醇持续偏高,会造成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第二类,是吃饭时间不固定、结构乱、速度快。很多人为了“节约时间”养成快速吃饭的习惯,还有些人习惯一顿顶两顿,饿了才吃,吃完就坐下。
这种方式最容易损害胰岛功能和胃黏膜。长期高负荷的消化压力,会促使肠胃局部组织增生反应加强,最终形成息肉、糜烂,甚至慢性肠炎。而慢性炎症又是公认的癌症温床。
第三类,是白天坐太久、晚上动太猛。很多50岁以上的人白天工作、打麻将、刷手机、坐车,基本没什么活动。
生理功能的调整其实跟光照和作息密切相关,这种白天“停滞”、夜间“兴奋”的节奏,会打乱褪黑素分泌,造成细胞修复功能受限,干扰肝脏解毒节律。
很多人觉得癌症是“体质问题”“基因问题”,但其实绝大多数癌症和生活习惯的关系远比基因更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超过70%的实体肿瘤与后天行为密切相关。
特别是压力、节律、慢性疲劳这类变量,很容易被忽略,却几乎贯穿所有癌种的发病机制。
还有一点是很多人忽略的,那就是50岁以后身体进入“功能下降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不是器官退化,而是修复速度变慢。
尤其在胃黏膜、肝细胞、前列腺腺体这类代谢负荷高的区域更明显。
那这就要问一个现实问题:是不是所有疲劳都值得紧张?有没有一种疲劳,是可以作为“癌症预警信号”的?
答案是有的。那种不管怎么睡都恢复不了的疲劳,体力正常但精神像被抽空的状态,一直有但说不上哪里不对的感受。
来源:健康小小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