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3件事少做,別不聽勸

2025年04月23日 15:58 簡體 正體   評論»

很多在確診之前都經歷了一個相似的階段:長時間的疲憊感、力不從心、吃不好,總覺得撐一撐就過去了。

等發現不對勁,腫瘤已經不是剛冒頭,而是擴散開了。這個現象在50歲以後更常見,也更容易被忽視。

很多人覺得累是年紀大了正常的事,忍忍就好,但臨床上很多,尤其是、泌尿系統和系統的癌,往往就藏在這「累」里。

身體的代謝能力、修復速度、免疫反應,本來就會隨年齡下降,再加上一些看似日常的行為不斷消耗體能,久而久之就把身體推進了崩潰邊緣。

疲勞本身不是病,但它是身體系統負荷過重的結果,是細胞層級的耗竭信號。在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研究開始將「」與癌症的發生機制聯繫起來。

很多人到了50歲還維持著幾十歲時的生活方式,不覺得自己該「慢下來」。

熬夜加班、飯點不準、飯後立刻上活動、周末還去參加各種酒局飯局,這些行為在年輕時可能靠體力撐過去了,但50歲以後就是實打實的傷害。

年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了年輕時的身體,還在過著透支型生活。

具體來看,有三類行為,是50歲之後最容易「養出癌」的方式。不是多做一次就出事,而是長期反覆、持續累積,讓身體沒時間修復、沒資源調節。

第一類,是長時間精神緊繃,不斷被焦慮和任務牽著走。很多人退休了還放不下手頭的事,不是去照顧孩子,就是管家庭的各種雜事。

精神系統如果不能周期性地回到穩定狀態,長期激素水平紊亂,尤其是持續偏高,會造成細胞免疫功能下降。

第二類,是吃飯時間不固定、結構亂、速度快。很多人為了「節約時間」養成快速吃飯的習慣,還有些人習慣一頓頂兩頓,餓了才吃,吃完就坐下。

這種方式最容易損害胰島功能和。長期高負荷的消化壓力,會促使腸胃局部組織增生反應加強,最終形成息肉、糜爛,甚至慢性腸炎。而慢性炎症又是公認的癌症溫床。

第三類,是白天坐太久、晚上動太猛。很多50歲以上的人白天工作、、刷手機、坐車,基本沒什麼活動。

生理功能的調整其實跟光照和作息密切相關,這種白天「停滯」、夜間「興奮」的節奏,會打亂褪黑素分泌,造成細胞修復功能受限,干擾肝臟解毒節律。

很多人覺得癌症是「體質問題」「基因問題」,但其實絕大多數癌症和生活習慣的關係遠比基因更大。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明,超過70%的實體腫瘤與後天行為密切相關。

特別是壓力、節律、慢性疲勞這類變數,很容易被忽略,卻幾乎貫穿所有癌種的發病機制。

還有一點是很多人忽略的,那就是50歲以後身體進入「功能下降期」的一個重要特徵,不是器官退化,而是修復速度變慢。

尤其在胃黏膜、肝細胞、前列腺腺體這類代謝負荷高的區域更明顯。

那這就要問一個現實問題:是不是所有疲勞都值得緊張?有沒有一種疲勞,是可以作為「癌症預警信號」的?

答案是有的。那種不管怎麼睡都恢復不了的疲勞,體力正常但精神像被抽空的狀態,一直有但說不上哪裡不對的感受。

來源:健康小小講堂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