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十大死因 癌症僅排第三!那麼健康「第一殺手」如何應對?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預防癌症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吃這個可以防癌,那個多吃了會得癌症……然而,被千防萬防的癌症,其實並非中國居民的頭號殺手。
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今年6月發表了一篇重磅論文,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國居民的死亡原因。
2017年中國人的十大死亡原因分別是: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呼吸系統(氣管、支氣管、肺)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傷害、胃癌、阿爾茲海默症及其它痴呆症、新生兒疾病和高血壓性心臟病。
中國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
中風
中風,又稱腦卒中,是顱內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的腦組織壞死進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包括腦出血、腦梗死等。因具有高發病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等特點,被稱為國人健康「第一殺手」。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數據顯示,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中風現患人數達1242萬!雖然中風患者最常見於中老年,但隨著生活方式改變和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增大,腦血管病發病年齡不斷提前,青年發病者不斷增加。
有統計顯示,我國新發中風患者中,65歲以下人群約佔一半。其實,如果預防得當,80%的中風可以避免。
危險因素分三類,
吃鹽太多容易中風
1.不可干預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遺傳等因素。
2.證據充分的可干預的因素:包括高血壓、吸煙、糖尿病、血脂異常、心房顫動、其他心臟病、無癥狀頸動脈狹窄、絕經後的激素治療和口服避孕藥、膳食習慣和營養障礙、缺乏體力活動、肥胖和體脂分布異常等。
3.潛在的可干預因素:包括偏頭痛、飲酒過量、代謝綜合征、藥物濫用、睡眠呼吸障礙、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和感染等。
不管原因多麼複雜,引起中風的危險因素最常見的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體重、吸煙、卒中家族史、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等。
《柳葉刀》在今年4月發布了195個國家和地區飲食結構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分析。這項研究分析了各地因為飲食結構而導致的死亡率,其中東亞地區的最大問題就是高鈉。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的鹽應少於6克,但中國人實際的攝入量遠遠超出了該建議值。2018年8月《柳葉刀》發布的一份研究顯示,中國被調查群體中有80%以上的人日均鹽攝入量大於12.5克,是推薦量的兩倍還多。
多項研究表明,攝入過多的鹽會增加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病的發病風險,而高血壓同時也是引發中風的最危險因素。
「二級」預防很必要,
中風5年累積複發率超30%
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是目前導致中風最危險的三大因素。對於中風,應進行一級和二級預防。
一級預防指針對致病因素的防治措施。在這一階段中風並未發生,但是存在引起中風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
一級預防就是通過積極控制這些危險因素,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科學的生活習慣,並正確服用藥物干預,使得中風不發生或推遲發生。
二級預防就是針對已患中風病人。中國國家卒中登記研究顯示,我國急性中風患者第1年複發率達17.7%,5年累積複發率在30%以上。二次中風患者的死亡率是未出現過二次中風患者的2.67倍。
因此,根據中風的病因、發病機制、個體情況進行干預和治療,採取綜合的、積極的措施,按照我國中風防治指南對患者進行管理,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爭取好的療效和防止複發就顯得十分重要。
識別中風的「fast」法
在平時,專家提醒廣大居民要熟悉掌握中風的癥狀和中風防治的相關知識,掌握簡易的「fast」法,學會識別中風的常見癥狀。
「f」代表face(臉),如果發現面部不對稱,要反覆做微笑動作,看一側口角是否下垂和面部肌肉運動是否一致。
「a」代表arm(胳膊),如果發現兩側肢體力量不一致時,平舉雙上肢5秒鐘以上,看是否出現一肢體無力下垂。
「s」代表speech(言語),如果出現了口齒不清時,要反覆說話或朗讀,觀察流利程度。
「t」代表time(時間),如出現以上任何一種癥狀,提示有中風的可能,要在第一時間內到醫院就診。
面對中風應採取的措施
如果你是普通人,不懂中醫也不懂西醫,在有中風病情發作的時候,應該立即採取以下科學的急救措施:1.運用FAST法則判斷患者是否發生了中風。
2.建議撥打120電話,乘坐救護車去醫院。
3.如果患者昏迷,建議側卧位等待救護車,防止發生誤吸。
4.有條件可以測量血壓和心率。
5.有條件可以吸氧。
面對中風不應該採取的急救措施
1.不要採取干預血壓的任何處理。
2.由於不清楚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的中風,不建議使用任何有治療傾向的藥物。
3.不要拍打患者肘部,不要掐人中,不要十宣放血,不要耳尖放血。
4.安宮牛黃丸需要辨證施治,尤其不要給不能正常吞咽的患者服用藥物。
5.不要給患者喂送食物和水,以免引發窒息。
V2free機場25%引薦返利:全平台免費SS/V2ray節點+經濟套餐高速翻牆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醫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