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後養生該注意什麼?中醫說了這12條原則,句句中肯
清明節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傳統節日。除了做春祭之外,這個節氣也需要「天、氣、人」合一,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這個時節養好身體,就是為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礎。
01
《歲時百問》有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後,溫度雖然逐漸回升,但是雨量也隨之增多,氣候多變。中醫認為清明是上升清氣、清除濁氣之時,養生重在養血舒筋,祛濁氣,避風邪,防濕寒上。
02
古人認為天有「八風」,其中有一風名為清明風,春分後十五日,清明風自東南吹來「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在這個和煦的風的吹拂下,春象盡顯。中醫認為:「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春風的吹拂容易導致風邪入侵身體,「風」和「濕」共同作用,人很容易受病毒侵襲,同時引發感冒、風濕、肩周炎、關節炎等疾病,所以要防風、防濕。
03
90%的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與70%的感冒與風有關,還有痹症的關節炎、冠心病等都與風脫不開干係。人感覺頭痛、煩躁、鼻塞、嗓子疼、呼吸困難、胸部疼痛、過敏等,風邪也沒少「作用」。對於所有人來講,還是遵循春捂,外出踏青、掃墓,保護好頭頸、小腿、腰椎三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04
「清明時節雨紛紛」,氣溫反常容易潮濕、陰冷,濕氣如果禦寒則成為寒濕,遇熱成為濕熱,遇風成為風濕,而且這個濕會在皮下,人會有「重濁」和「黏膩」的感覺。如果身體本來就有濕氣的朋友,加之肝氣旺盛,還會產生失眠多夢、濕疹、皮疹等問題。
05
祛除濕氣,日常我們可以運用泡腳的方式來解決,可以使用生薑12g,半夏(洗)6g,橘皮9g,竹茹6g,枳實2枚(炙),甘草3g的溫膽湯來泡腳,濕熱體質每天9點用溫膽湯直接泡腳約30分鐘;寒濕體質,每天晚上9點在溫膽湯里加入3~5g花椒,每次30分鐘。
06
祛濕別忘記養脾,脾氣運轉不起來,濕氣還是會源源不斷產生。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人建議吃一些平和的黃豆芽,像大棗、山藥、桂圓、地瓜、南瓜、柿餅、草莓也可以適當吃一些,另外食補調養可以使用薏仁茯苓膏,祛濕健脾。
07
一個冬天沉積在體內的濁氣和廢物也要及時排出,而清明也是祛除濁氣的最佳時節。
|清心氣:清明祭拜前後大家要注意穩定情緒,春季本就容易有情緒波動,情志抑鬱不利身心,故要清凈心氣,愉悅身心。
|清肺氣:吸氣至肺內吸滿氣後調動腹部,進行腹部呼吸,引七至丹田,在徐徐由鼻呼出全部氣體,循環往複,去除肺部濁氣。
08
春季還有一個必須養的臟腑就是肝,肝主生髮陽氣,喜歡條達疏泄,討厭抑鬱,想要肝氣順,精神要保持愉悅,別思慮過度,影響肝臟疏泄功能。
09
春季還要少吃酸的,增加些甜的,一隻過旺的肝火,酸性的食物益壽君在此列舉出來,比如羊肉、狗肉、鵪鶉、蝦、螃蟹等。而可以多吃一些菠菜、山藥、韭菜等。
10
調動肝經元氣,別忘記按揉太沖穴,太沖穴為肝經原穴,配合岫岩玉石能量棒點揉點按,可以疏調鬱結的肝氣。
11
調動肝氣,也可以喝喝黃芩茶,選擇黃芩6g、綠茶3g,將黃芩用200ml水煮沸,再沖泡綠茶,5~10分鐘之後飲用,有清熱燥濕,解毒、利尿、降壓、鎮靜的作用,肺炎、腎炎的朋友飲用更佳。
12
春季野菜也不要錯過,大多野菜都具有消炎抗菌,清腸排毒的功效,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春季的流行疾病。可以選擇田艾、薺菜等,在粥七八分熟的時候下入,放少許的鹽,食用即可。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百草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