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是身體在保護你,醫生建議你做好3件事
一個易過敏的人,生活中總是小心翼翼,食物、灰塵、細菌、昆蟲、煙霧,甚至是陽光和空氣,都可能暗藏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20%~30%的人有過敏癥狀,而國內過敏的發病率高達27%。也就是說,大約每3人中,就有一位過敏患者。
人體為什麼會過敏
過敏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一種表現。免疫系統有免疫防禦、免疫調控、免疫監視三種功能,分別負責抵抗外界病菌、維護身體內部平衡、清除異常細胞等。
當接觸致敏物質時,免疫防禦功能就會啟動,將其視為「入侵者」,產生反應物以抵抗入侵,這些反應物一旦過量,就會引發炎症反應,導致過敏。
在專家們看來,無論哮喘、過敏性鼻炎,還是蕁麻疹、特應性皮炎、食物過敏、藥物過敏等都在不斷增加,但我國過敏患者就診率只有5%。
過敏本質就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導致人們易過敏原因有以下幾個:1
「入侵者」越來越多
室外的汽車尾氣、霧霾、沙塵暴,室內的甲醛和苯、空氣清新劑、香水、衣物揮發的洗滌香味,很多看不見的物質,如微塑料顆粒,都易誘發過敏。
臨床上最常見的是花粉和蟎蟲過敏;寵物毛髮過敏;食物過敏,如海鮮、芒果等。
2
免疫力越來越「弱」
免疫是「用進廢退」的。常過敏者的免疫系統碰到「入侵」就會衝上去,不常過敏者的免疫系統知道什麼時候該沖、什麼時候該放鬆,反而會取得好的效果。
城市裡的孩子比農村的孩子更易過敏就是這個原因。前者的生活環境過於「乾淨」,後者長期在大自然中摸爬滾打,接觸泥土、昆蟲等,免疫系統在較早時就被鍛煉,遇到「入侵」時能從容應對。
3
「定力」越來越差
人體的免疫系統是不斷變化、重建的。免疫功能的發揮與身體整體狀態息息相關。
情緒也會影響過敏反應,臨床中不少患者都是上班族,長期工作導致壓力大、疲憊,經常熬夜或失眠,情緒也不太穩定,極易誘發蕁麻疹、特應性皮炎等。
基因也會影響過敏的發生。研究發現,父母一方患過敏性疾病,子女患病可能性約30%;父母雙方都患過敏性疾病,子女患病可能性高達50%。
過敏了到底什麼樣
過敏有5個常見的明顯信號:①鼻子癢、流鼻涕、打噴嚏
②咳嗽、氣喘、胸悶
③起皮疹
④不明原因休克,經常需要搶救
⑤食物過敏主要信號是吃東西之後嘴巴紅腫、癢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易被忽視的癥狀:長時間鼻塞
感冒往往伴隨發燒,全身疼痛,咳嗽時有黃痰等,鼻塞通常一周就會好,若持續時間過久,很可能是過敏所致。
黑眼圈重
黑眼圈與過敏嚴重程度有一定關係,台灣大學研究發現,67%的過敏性鼻炎兒童有黑眼圈,且下眼袋顏色較黑,面積較大。
經常犯困
若睡眠充足,白天還是易犯困,就要警惕是否是過敏了。如果居住或辦公環境較封閉,空氣流通差,平時環境中的塵蟎、煙草、香水等都會「累積」,讓人過敏。
眼睛發癢
過敏性結膜炎常伴有過敏性鼻炎等其他過敏癥狀,如眼癢、充血、水腫、流淚、有水樣分泌物等,其中眼癢為最主要癥狀。
腸胃不適
消化道癥狀的發生範圍囊括了從口腔到肛門的整個消化道,胃食管反流、腹痛、腹脹、血便、便秘等,既有可能表現為胃腸道出血等黏膜損害癥狀,也有可能表現為腸絞痛等胃腸動力紊亂的癥狀。
皮膚變粗糙
如果孩子皮膚變得粗糙、經常不停地抓撓,不讓抱,不願穿衣服,晚上哭鬧,有可能是小兒濕疹的表現。
易過敏人群能做些什麼
如果不能改變生活或工作環境。可以嘗試去慢慢適應,並採取一些干預措施。
重視規範治療
出現過敏癥狀,要及時到醫院變態反應科就診,檢測過敏原。
能測出過敏原的話,要注意日常遠離致敏環境,盡量控制病情;如果測不出,也要保持好心態,對症治療,將癥狀控制住。
如果就近醫院沒有變態反應科,可根據自身癥狀、受到負累的器官,去相應科室進行規範治療,如皮膚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免疫科等。
注意正確用藥
過敏患者確診後應遵醫囑用藥,常用的有抗組胺類、激素類等口服藥物。如果是過敏性鼻炎,還可用鼻噴式藥物。
千萬別在過敏後吃感冒藥了,吃多了有副作用,甚至會加重過敏程度,增加藥物過敏的頻率。
此外,所有人都需要在家中常備一些過敏用藥,如氯雷他定、維生素C等,以便在出現緊急情況時及時使用。
長期做好預防
有過敏史或正在過敏的人,都要做好日常預防:注意隔絕環境
如果對花粉過敏,最根本的解決措施是換個環境生活,實在沒辦法遠離,就需要採取一些隔離措施,例如,在家裡安裝新風系統,將門窗緊閉;出門時佩戴口罩。
改善生活習慣
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都有助於讓免疫系統保持在良好狀態;盡量保持生活環境的整潔,但不要追求極致乾淨,也能減少過敏的發生。
家長可以在周末、假期里,多帶孩子到郊區、公園、農村走走,摸摸泥土、晒晒太陽、放鬆身心,提高免疫力。
?法國猶太老闆:神告訴我們,只有一位中國人能救人類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