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勁變小 提示心血管病風險高

2024年12月31日 0:15 簡體 正體   評論»

我們常說某人文弱,手無縛雞之力。手上無力並非好事,天津醫科大學學院學者發表研究稱,肌力變小與心疾病風險相關,監測肌肉狀態可能有助於評估風險。

該研究提示應該重視肌力的變化,並採取措施預防的發生。肌肉鍛煉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於提高肌力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握力變化與相關

握力是最簡單和最常見的肌肉力量(肌力)測量方法,已有證據表明,低肌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但基於重複測量的肌力變化與心血管疾病發生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楚。

該研究分四次分析了中國健康與退休縱向研究數據。以手握力<28千克(男性)或<18千克(女性),或者起椅時間≥12秒定義為低肌力。

根據肌力變化,參與者被分為四組:保持正常肌力、低肌力變為正常肌力、正常肌力變為低肌力和保持低肌力,平均隨訪5年。研究發現,與保持正常肌力的參與者相比,正常肌力變為低肌力和保持低肌力的參與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分別增加35%、76%。即使低肌力變為正常肌力,心血管疾病風險仍比保持正常肌力的參與者高20%。研究中,在排除基線時患有的參與者後,低肌力變為正常肌力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仍然增加。這表明,與低肌力相關的心血管損傷可能是不可逆的,但仍需要進一步的驗證研究。

然而,與保持低肌力相比,低肌力變為正常肌力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所降低,這表明提高肌力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是必要的。保持肌力可能反映出身體健康狀態更佳和體力活動更多。研究指出,肌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相關的潛在生物學機制包括炎症、氧化應激、肌肉線粒體功能障礙和代謝紊亂。氧化應激是肌無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大量研究表明,氧化應激和炎症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機制。

握力變化還與多種疾病相關

握力是最簡單和最常見的肌肉力量測量方法,反映骨骼肌的水平。在過去20年中,全球數據表明各國人群的握力呈下降趨勢。

握力變小不僅與心血管病有關,還與其他疾病相關。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研究中國數據分析提示,有高血壓的人如果握力較小,則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風險最高。如果握力較大,則其死亡風險並不比血壓正常者高。作者指出,肌力是影響健康的一個因素,可以預測死亡風險。

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者發表研究稱,握力同樣可以預測糖尿病前期。握力可能是篩查糖尿病前期個體的有用指標。研究顯示,每體重握力增加一個單位,男性患糖尿病前期風險降低52%,女性患糖尿病前期風險降低62%。

一項基於英國生物樣本庫的分析提示,握力還可用來評估大腦神經認知功能,與智力、記憶力、痴呆尤其血管性痴呆有密切關聯。

抗阻訓練+有助增強肌肉

心臟協會發布科學聲明稱,抗阻訓練,即力量鍛煉、肌肉增強運動,是降低心血管病風險的安全、有效且重要的運動方式。因訓練時四肢要抵抗體重、重力、彈力帶、杠鈴或啞鈴等所產生的阻力,所以稱之為抗阻訓練。

聲明指出,每周只需30~60分鐘的抗阻訓練就能帶來最大獲益。聲明還匯總了近年來的循證證據,指出單純抗阻訓練或與有氧訓練相結合,可通過改善傳統(降、改善血脂和胰島素敏感性)和非傳統(如動脈硬化、身體功能、抑鬱)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降低心血管病風險和總體死亡率。

抗阻訓練包括引體向上、、仰卧起坐、深蹲起、杠鈴彎舉、直立提拉、躬身提拉、卧推、過頭推舉等。有氧運動可選擇游泳、慢跑、騎自行車等。

那麼,老年人該如何運動?一份國際老年人運動指南提供了相關的建議。抗阻訓練每周1~3次,低強度開始漸進式加強,可選擇卧推、深蹲、伸屈膝、練習握力等。有氧鍛煉每周3~7次,運動強度可從5~10分鐘開始,慢慢漸進到15~30分鐘,可選擇跳舞、騎車、徒步、慢跑、跑步機行走、爬樓梯等。

來源:溫哥華港灣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