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一敷 輕鬆過冬
冬天,一部分人開始出現手腳冰涼、關節發僵等癥狀,晚上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最後忍不住在朋友圈吐槽:「這冬天比我結束的那段感情還冷!」如果你正在經歷這些困擾,說明你在與寒冷的對抗中,可能暫時「處於下風」。
哪些人容易被寒冷「打敗」
老年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氣血逐漸虧虛,尤其是陽氣不足,使得身體對寒冷的抵抗力逐漸下降。腎和脾主管人體的溫煦功能,一旦脾腎陽虛,溫煦功能減弱,人體就容易受到寒濕困擾。寒濕入體的首要表現為四肢冰冷、關節僵硬、疼痛等,尤其是膝關節、肩關節等部位。
女性朋友中醫認為,女性的體質相較於男性更偏寒涼,尤其是在經期和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階段,更容易出現宮寒現象。此外,冬季寒濕容易積聚在體內,尤其是在脾胃、腎臟等部位。寒濕困體時,腹部、腰部常會感到寒涼。
辦公室久坐族久坐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在低溫環境下,寒邪更容易滲透到體內,特別是腿部和腰部。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一到冬天,特別是在久坐後,常常會感到下肢沉重、僵硬。
亞健康人群寒濕屬於外邪,能損傷脾胃、腎臟等臟腑的功能,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特別是體質較弱、經常感到乏力、易感冒的人群,往往容易受到寒濕困擾。
泡腳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幫助驅散體內寒邪,溫暖全身。熱敷是中醫溫陽散寒的經典療法。《傷寒論》提到「寒邪入侵,必損陽氣」。熱敷有助於溫通經絡、緩解肌肉酸痛等。
老年人驅寒暖身配方
泡腳配方:生薑10克、當歸5克、肉桂3克。
將生薑切片,與當歸和肉桂一同放入水中,煮沸10分鐘後倒入泡腳盆,待溫度適宜即可開始泡腳。每次泡腳20~30分鐘,每天1次,能夠有效驅寒、暖身、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改善寒濕引起的手足不溫、關節僵硬、疼痛等癥狀。
熱敷穴位:取腎俞穴和膝眼穴,每次熱敷10~15分鐘,可改善手足不溫、關節冷痛及僵硬。
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兩側1.5寸處。熱敷腎俞穴可補腎溫陽。膝眼穴位於膝關節伸側面,髕韌帶兩側凹陷中,左右共4穴。熱敷膝眼穴可溫通膝關節,緩解寒濕凝滯。
女性宮寒暖身配方
泡腳配方:生薑10克、當歸5克、艾葉5克。
將生薑切片,與當歸和艾葉一同放入水中,煮沸10分鐘後倒入泡腳盆中,待水溫適宜時開始泡腳。每次泡20~30分鐘,每天1次。此方可溫陽散寒、溫經止痛,適合於宮寒、痛經的女性。
熱敷穴位:取三陰交穴和氣海穴,每次熱敷15分鐘,能緩解宮寒和寒性痛經。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處。熱敷三陰交穴可緩解痛經、月經不調。氣海穴位於肚臍下1.5寸處。熱敷氣海穴可溫腎暖宮,緩解寒性腹痛。
久坐族活絡舒筋配方
泡腳配方:生薑10克、紅花5克、川芎5克。
將生薑切片,與紅花和川芎一同放入水中,煮沸10分鐘後倒入泡腳盆中,待水溫適宜時開始泡腳。每次泡20~30分鐘,每天1次。此方適合久坐、腰酸背痛、下肢麻木的白領和久坐族。
熱敷穴位:取大椎穴和委中穴,每次熱敷10~15分鐘,能緩解久坐引起的肌肉酸痛和僵硬。
大椎穴位於頸部第七頸椎棘突下。熱敷大椎穴可通陽散寒,緩解頸肩部疼痛。委中穴位於膝關節後方,腘窩凹陷正中央。熱敷委中穴可溫通腰膝,緩解腰部僵硬。
亞健康人群免疫提升暖腳方
泡腳配方:生薑10克、桂枝5克、薄荷3克。
將生薑切片,與桂枝、薄荷一起放入水中,煮沸10分鐘後倒入泡腳盆中,待水溫適宜時開始泡腳。每次泡20~30分鐘,每天1次。此方可溫陽固表、溫經通絡,有助於增強抵抗力。
熱敷穴位:取合谷穴和風池穴,每次熱敷5分鐘。長期堅持能夠有效增強體質,幫助預防和緩解因寒濕引起的感冒、流感等冬季常見病症。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熱敷合谷穴可疏風解表、調和氣血。風池穴位於頸後枕骨下,兩個「大筋」外側緣的凹陷中,與耳垂平齊。熱敷風池穴可驅散外邪,尤其是風寒之邪。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