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每周超過3.5杯牛奶 肝癌風險提升45%
01
2025年4月28日,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高脂乳製品的攝入可能與慢性肝病死亡及肝細胞癌風險上升相關。這項由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主導的研究,基於超過48萬名中老年人的長期隨訪數據,揭示了不同類型乳製品對肝臟健康的不同影響。
該研究利用的是NIH-AARP飲食與健康研究隊列的數據,參與者年齡介於50至71歲之間,其中男性佔比60%。研究人員通過詳細的飲食調查問卷收集了他們乳製品的攝入情況,並將乳製品分為高脂類和低脂類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其與慢性肝病死亡率及原發性肝癌之間的關聯。
02
在本研究中,一份乳製品的標準定義為:一杯牛奶或酸奶(約240毫升);1.5盎司天然乳酪(約45克);或2盎司加工乳酪(約60克)。
研究團隊在平均15.5年的隨訪期間,共記錄到993例慢性肝病相關死亡,以及940例原發性肝癌病例,其中包括635例肝細胞癌和164例肝內膽管癌。
研究發現,高脂乳製品的攝入量較高時,慢性肝病死亡風險明顯上升。具體而言:與每周攝入不足3.5份相比,每周攝入21份高脂乳製品的人群,慢性肝病死亡風險增加了51%;總乳製品攝入與肝癌整體風險呈輕微正相關,而高脂乳製品攝入每增加到14-21份/周,肝癌風險也相應提高了35%。
此外,研究還觀察到牛奶攝入顯著增加了肝細胞癌的風險:每周飲用超過3.5杯牛奶,患肝細胞癌的風險提升了45%;若每周飲用超過14杯,這一風險更是攀升至61%。
與高脂乳製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低脂乳製品和酸奶顯示出一定的保護效應:每周攝入21份低脂乳製品,可使慢性肝病死亡風險降低38%;與完全不喝酸奶者相比,每周攝入4份酸奶的人群,慢性肝病死亡風險降低了40%。這些結果提示,選擇低脂乳製品或酸奶,可能有助於減輕乳製品對肝臟的負面影響。
研究作者在論文中提出了幾種可能的生物學解釋: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升高:高乳製品攝入與血液中IGF-1水平上升有關,而這種激素在細胞增殖、分化和癌變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可能是促進肝細胞癌發生的一個通路。
飽和脂肪酸的影響:高脂乳製品富含飽和脂肪酸,可能導致肝臟炎症和纖維化,進而推動慢性肝病進展甚至發展為肝癌。
外源激素暴露:部分乳製品中可能含有天然激素,如雌激素等,也可能參與調節肝臟代謝和腫瘤發生過程。
03
這項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為我們理解乳製品與慢性肝病、肝癌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雖然乳製品是鈣、蛋白質和維生素D的重要來源,但高脂產品可能帶來額外的健康風險,尤其是在肝臟方面。
對於公眾來說,以下幾點值得參考:優先選擇低脂或脫脂乳製品,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適量飲用酸奶,可能有助於改善腸道菌群並降低肝病風險;控制牛奶攝入頻率和總量,避免過度攝入帶來的潛在致癌風險;關注個體差異,如有脂肪肝、糖尿病或其他代謝疾病者應更加謹慎對待乳製品的選擇與攝入量。
未來仍需更多跨種族、多人群的大規模研究,以明確乳製品攝入與肝臟健康之間的因果關係,並為個性化營養建議提供科學依據。
來源:路汀生命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