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心理上也有危机 5年内死亡机率高 最佳治疗是它

2018年09月11日 4:24 简体 正体   评论»

后需要(pixabay)

如果中风后过了三个月,情绪仍然低落,且食欲差,变得对原有的嗜好没兴趣,老觉得疲累而提不起精神,睡眠品质差或白天嗜睡,自觉一无是处,甚至出现了想死的念头,就要思考是否罹患了中风后,要尽快陪伴去看医生。

六十二岁的陈太太在两年前因左脑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导致右侧肢体无力,并罹患失语症。但她积极地做复健,右侧肢体的力量恢复情况良好,渐渐地,她能够自行活动,语言能力也明显进步了。只是她因为讲话速度变慢了,有些字眼想不起来,需要人提醒,因此,常常不肯参加亲友们的聚会。

心理上,也会有中风的后遗症

不过,亲友们一开始对于她婉拒邀约的事不以为意,因为她原本是个活泼、外向的人,虽然曾经中风,可是大家认为既然她几乎完全康复了,假以时日,她应该会慢慢走出来,回到像从前一样积极、活跃地过日子。

然而,陈太太变得愈来愈自我封闭:以前喜欢的电视节目,现在都不看了;食欲差,睡不好,而且变得没有自信,不敢独自走出家门,甚至出现「想死」的念头!

到了这个地步,家人们才警觉到她可能患了忧郁症,赶紧带她看精神科门诊。

中风后更需要爱(pixabay)

不能小看的「中风后忧郁症」

据优活健康报道:中风的症状视脑部受损的部位和面积大小而异,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有生命危险;轻者则有偏瘫、失语和行动不便等神经障碍。虽然有少数人能完全康复,不过,大部分的病患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后遗症。因此在中风的急性期,着重在抢救生命,减少脑部受损情况,并再度中风;之后的复健,则着力于肢体康复和语言。然而,中风患者的心理层面却常被忽略,例如忧郁症。

虽然在临床上不太被注意,但有关「中风后忧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的研究其实非常多:大约有三成的中风会出现忧郁症状,在中风后三个月左右最容易发生,甚至会罹患重郁症,并且演变成反复发作的慢性病。而这些在中风后约三个月出现忧郁症的患者,产生神经障碍的情况较严重,常常无法回归工作轨道,生活品质也较差,在往后五年内的率更是比较高。

避免孤独(pixabay)

研究并显示,中风后,因神经障碍的症状严重、生活无法自理、经济条件差,以及社会支持网薄弱,比如缺少家人的支持等因素,较易诱发患者得中风后忧郁症;若之前就得过忧郁症、中风或其他慢性病,也是忧郁症的危险因子之一。

年纪大了,本来就有可能罹患老年忧郁症,中风后更容易产生忧郁症;原本活力充沛的年轻人突然偏瘫或行动不便,打击太大,也可能出现忧郁症。所以年龄不是主要的因素,而男性和女性罹患中风后忧郁症的比例,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关于抗忧郁症的研究

既然有高达三成的中风病人会发生忧郁症,又无法精准预测谁会得忧郁症,那么在病人中风后就开给他抗忧郁症药物,是不是就能预防忧郁症的发生呢?

不只是肢体康复(pixabay)

有一篇发表于二○一三年的论文,透过对八个小规模临床试验作统合分析,共有七百七十六位无忧郁症的中风患者,结果发现:中风之后,服用抗忧郁症药物三个月到一年后,忧郁症的发生率比服用安慰剂者低,显示抗忧郁症药物有可能预防中风后忧郁症的发生。

另外,也有许多小规模的临床药物试验显示,要治疗中风后忧郁症,除了由心理治疗着手之外,抗忧郁症药物的疗效也明显比安慰剂佳,大约八成病人有进步。

抗忧郁症药物最常见的是「选择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剂」(SSRI),但因抗忧郁症药物仍有副作用,在临床上要用来预防或治疗中风后忧郁症,必须先经过审慎评估,目前并非常规的治疗方式。

积极回归社会(pixabay)

最佳的治疗是「预防」

其实,最好的治疗当然是「预防」。要预防中风后忧郁症发生,除了病人自己要积极地接受治疗、配合做复健,家人支持与亲朋好友的鼓励也很重要,协助中风者做好自我调适、心理建设,以及崭新的生活规划,就有可能随着复原情况进步,远离忧郁。

陈女士中风之后的复原良好,过去没有忧郁症病史,社交支持网也完整,却仍然发生忧郁症,原因令人百思不解。但试想:一个原本行动自如的人突然中风了!冲击之大,难免会引发焦虑和忧虑。

来源:优活健康网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