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被低估的抗抑郁方式!21秒就有奇效
人类对某些身体接触的渴望是根植于基因的。
比如喜欢贴贴。
没有人、猫、狗……可贴的时候,大家都纷纷出门贴一棵树。
这不,开春后社交媒体上就刮起了一股“抱树”之风。
不少青年相约“抱树群”,参加“抱树锦标赛”,拍摄《抱树纪录片》。甚至,四川大学两位人类学博士还针对当代青年的抱树行为,发表了一篇论文。
《当代青年“抱树”现象的多物种民族志考察》论文
“抱树”之外,小红书上还衍生出“抬头望树”,“交换一棵树”等围绕树展开的活动。
树,真能给人力量吗?
听起来好像有点“玄”?于是,这次就本着带薪出去浪探索求真的精神,出门抚摸了公司楼下的每一棵树。
结论是:果然名不虚传,真有奇效!
一查文献,发现这不仅是一部分朋友的个人感受。
树能给人力量,真是有科学依据的。
树,连接彼此,连接生死
它们沉默、生长、不动声色,却始终如一地活着。
在一切都在加速、变化的当下,树提供的是一种极其稀缺的东西——稳定。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在有树的环境中停留时,大脑中与压力相关的区域(如杏仁核)会变得更安静,心率下降,呼吸放缓,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皮质醇)也同步降低。
而树给予的,不只是心理上的平静。树与树牢固的支撑系统,让生命之间的连接有了实感。在森林里,树并不是孤零零地生长。
它们通过地下真菌网络,把水分和养分悄悄传给长得慢或生病的同伴。甚至一棵被砍掉多年的树桩,也可能因为邻近的树持续供养而顽强地活着。
看上去是泥土下的一团根,其实是森林里的互助系统在悄悄运转。真正支撑一棵树活下去的,往往不是它自己,而是身边那片看不见的连接。
正如日本著名自然摄影师星野道夫所说:“森林的主人公不是朝着天空生长的生者,而是化作养分哺育新生代的死者。生与死的界限是如此模糊,整座森林在旅途中共享着同一份意志。”
总之,树长得比我们高,活得比我们久。
也许它知道关于生命的答案。
在树面前,眼前的困难、悲伤、挫折……也许就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
所以,朋友们,去看看树吧!上下班路上、饭后散步时,抬头看一眼它的枝桠,走近去摸摸粗糙的树皮,如果可以,轻轻地抱一抱它。
放下一项又一项的工作,逃离格子间,忘记密密麻麻的钢筋水泥。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让自己和一棵树真正靠近一次。
在这一靠近之间,你会感觉到,有什么悄悄地松动了、流动了。
那是自然给你的回应,也是你从自然中汲取的能量。
来源:丁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