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被低估的抗抑鬱方式!21秒就有奇效

2025年04月21日 8:50 簡體 正體   評論»

人類對某些身體接觸的渴望是根植於基因的。

比如喜歡貼貼。

沒有人、貓、狗……可貼的時候,大家都紛紛出門貼一棵樹。

這不,開春後上就颳起了一股「抱樹」之風。

不少青年相約「抱樹群」,參加「抱樹」,拍攝《抱樹紀錄片》。甚至,四川大學兩位博士還針對當代青年的抱樹行為,發表了一篇論文。

《當代青年「抱樹」現象的多物種民族志考察》論文

「抱樹」之外,上還衍生出「抬頭望樹」,「交換一棵樹」等圍繞樹展開的活動。

樹,真能給人力量嗎?

聽起來好像有點「玄」?於是,這次就本著帶薪出去浪探索求真的精神,出門撫摸了公司樓下的每一棵樹。

結論是:果然名不虛傳,真有奇效!

一查文獻,發現這不僅是一部分朋友的個人感受。

樹能給人力量,真是有科學依據的。

樹,連接彼此,連接生死

它們沉默、生長、不動聲色,卻始終如一地活著。

在一切都在加速、變化的當下,樹提供的是一種極其稀缺的東西——穩定。

東京醫科大學的研究發現,當人們在有樹的環境中停留時,大腦中與壓力相關的區域(如)會變得更安靜,心率下降,呼吸放緩,體內的壓力激素水平()也同步降低。

而樹給予的,不只是心理上的平靜。樹與樹牢固的支撐系統,讓生命之間的連接有了實感。在森林裡,樹並不是孤零零地生長。

它們通過地下真菌網路,把水分和養分悄悄傳給長得慢或生病的同伴。甚至一棵被砍掉多年的樹樁,也可能因為鄰近的樹持續供養而頑強地活著。

看上去是泥土下的一團根,其實是森林裡的互助系統在悄悄運轉。真正支撐一棵樹活下去的,往往不是它自己,而是身邊那片看不見的連接。

正如日本著名自然星野道夫所說:「森林的主人公不是朝著天空生長的生者,而是化作養分哺育新生代的死者。生與死的界限是如此模糊,整座森林在旅途中共享著同一份意志。」

總之,樹長得比我們高,活得比我們久。

也許它知道關於生命的答案。

在樹面前,眼前的困難、悲傷、挫折……也許就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

所以,朋友們,去看看樹吧!上下班路上、飯後散步時,抬頭看一眼它的枝椏,走近去摸摸粗糙的樹皮,如果可以,輕輕地抱一抱它。

放下一項又一項的工作,逃離格子間,忘記密密麻麻的鋼筋水泥。哪怕只有幾分鐘,也讓自己和一棵樹真正靠近一次。

在這一靠近之間,你會感覺到,有什麼悄悄地鬆動了、流動了。

那是自然給你的回應,也是你從自然中汲取的能量。

來源:

歡迎您發表評論: